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包含:三” 词语大全

  • 三三 sān sān
    1.谓三乘以三。 2.童谣名。 3.指三三径。 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
  • 三乏 sān fá
    三面防箭牌。乏,报靶人用来护身的器具。
  • 三云 sān yún
    汉宫殿名,在甘泉宫中。
  • 三丘 sān qiū
    1.泛指大小山丘。 2.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 三乘 sān chéng/shèng
    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 三乐 sān lè/yuè
    1.三种乐事。随文而异。 2.三种爱好。 3.谓春﹑夏﹑秋三时之务。
  • 三乌 sān wū
    复姓。汉有三乌群。见《通志.氏族三》。
  • 三严 sān yán
    唐代皇帝御朝前捶鼓三次,以示警戒,并按照一﹑二﹑三鼓进行相应准备,谓之三严。
  • 三二 sān èr
    约计之词。常用于表示较少的数量。
  • 三上 sān shàng/shǎng
    1.指马上﹑枕上﹑厕上。 2.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
  • 三九 sān jiǔ
    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每年1月9-17日,正值“小寒”和“大寒”之间。此时冷空气经常南下,中国的气温降至全年最低。
  • 三七 sān qī
    又名“田三七”、“参三七”。多年生草本。其根为中药。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能。可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
  • 三两 sān liǎng
    约数,表示少量。
  • 三一 sān yī
    1.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2.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 3.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
  • 三事 sān shì
    1.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 2.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 3.三种官职。 4.指三公。 5.三件。
  • 三业 sān yè
    1.佛教语。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2.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 三举 sān jǔ
    1.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 2.谓哭泣三次。 3.三度举事。 4.指三期科考。
  • 三制 sān zhì
    1.指国力的强﹑弱﹑中三种等级。 2.三篇敕命文书。
  • 三仗 sān zhàng
    1.即勋仗。唐天子衙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见《新唐书.仪卫志上》。 2.三件武器。
  • 三刻 sān kè
    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 三仙 sān xiān
    1.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后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 2.指三位翰林学士。
  • 三佞 sān nìng
    三个奸佞的人。指北齐邹孝裕﹑陆仁惠﹑卢元亮。
  • 三体 sān tǐ/tī/bèn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 三冬 sān dōng
    1.三个冬季,即三年。 2.冬季三月,即冬季。
  • 三准 sān zhǔn
    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 三别 sān bié/biè
    指唐杜甫的著名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三军 sān jūn
    ①春秋时期大国对军队的合称。有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中军为统帅。②《商君书·兵守》所称三军,即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③《六韬·犬韬·战车》所称三军,即车、步、骑三个兵种。④陆、海、空三军的合称。⑤军队的通称。
  • 三内 sān nèi/nà
    皇帝的居处称大内。唐代大内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合称三内。
  • 三包 sān bāo
    1.唐代诗人包融与其子何﹑佶并以诗名,时号"三包"。 2.产品销售后的一定期限内,由供方承担维修﹑更换﹑退赔等责任,即包修﹑包换﹑包退,合称"三包"。
  • 三兆 sān zhào
    1.古代烧灼龟甲以卜吉凶,其裂纹似玉﹑似瓦﹑似原田者,称为"三兆"。 2.占卜三次。
  • 三农 sān nóng
    1.古谓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三类地区的农民。后泛称农民。2.指春﹑夏﹑秋三个农时。3.现在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 三休 sān xiū/xù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 三刺 sān cì/cī
    1.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2.指三次察讯。 3.谓击刺三次。
  • 三停 sān tíng
    1.三成;三部分。 2.书法理论把某些字的结构分成上﹑中﹑下三段,称三停。见明李淳《大字结构法》。 3.相法术语。相面者以人体及面部各分三部,称上中下三停。三停齐等为福相。
  • 三侑 sān yòu
    1.三劝食。古代贵族大食或祭祀之礼。 2.同"三宥"。
  • 三亭 sān tíng
    1.三个亭障。 2.亭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道亭也,今无其处。一云魏之郊境,总有三亭,皆祖饯之处。"一说在汴州尉氏县西南。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3.同"三停"。
  • 三刀 sān dāo
    《晋书.王浚传》:"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驷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
  • 三削 sān xiāo/xuē
    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汉班固《白虎通.考黜》。
  • 三典 sān diǎn
    轻﹑中﹑重三种刑法。
  • 三剑 sān jiàn
    1.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2.三把宝剑。
  • 三八 sān bā
    1.指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 2.指三八妇女节。 3.指"三八式"步枪。
  • 三估 sān gū/gù
    指区分书体价值的三种等级。
  • 三凈 sān jìng/chēng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何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后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 三从 sān cóng/zòng
    旧礼教认为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谓之"三从"。
  • 三仪 sān yí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 三亳 sān bó
    古地名。殷之北亳﹑南亳﹑西亳的总称。《书.立政》:"三亳阪尹。"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一说指景亳﹑东亳﹑西亳。清魏源《书古微.汤誓序发微》:"盖徙都偃师之景亳,而建东亳于商丘,仍西亳于商州,各设尹以治之。"后多从皇甫谧之说。
  • 三公 sān gōng
    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唐宋沿用此称,已无实权。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 三会 sān huì/kuài
    指弥勒佛的三次说法大会。佛教称兜率天弥勒降生翅头末城,学道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开三次法会。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见《弥勒下生经》。
  • 三候 sān hòu
    中医术语。候脉时,以指测寸﹑关﹑尺三处脉搏,每处均可分为浮﹑中﹑沉三种脉象,谓之三候。
  • 三仕 sān shì
    谓三度或多次出仕。
  • 三兵 sān bīng
    三种兵器。指矛﹑戟﹑钺。
  • 三凤 sān fèng
    1.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 2.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釴字鼎仪,昆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 三亡 sān wáng/wú
    导致灭亡的三种祸端。
  • 三凶 sān xiōng
    三个凶顽的人。指帝鸿氏(黄帝)之子驩兜,少皞氏之子共工,颛顼氏之子鲧。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 三元 sān yuán
    ①指夏历正月初一。“元”有“始”义,此日为年、月、日之始,故称“三元”:三元宝历新。②旧以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③指日、月、星:上睹三元如连珠。④科举时代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明代也称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三元”。
  • 三刑 sān xíng
    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
  • 三伏 sān fú
    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初伏一般在7月12日至22日之间;中伏在7月23日至8月1日之间;末伏在8月8日至18日之间。初伏和中伏各固定为十天,末伏视交伏早晚,十天或二十天不等。
  • 三加 sān jiā
    1.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 2.指三次加兵。
  • 三养 sān yǎng
    谓养福﹑养气﹑养财。
  • 三何 sān hé/hē/hè
    南朝梁何逊﹑何思澄﹑何子朗的合称。
  • 三副 sān fù/pì
    1.指三种毛笔,即栗尾﹑枣核﹑散卓。 2.船员的职务名称。次于二副,一般掌管航用仪器﹑图书等,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
  • 三仓 sān cāng
    1.古字书名。汉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2.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 三传 sān chuán/zhuàn
    传了三次。
  • 三分 sān fēn/fèn
    1.谓一分为三。 2.指三国史话。 3.十分之三。
  • 三代 sān dài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 三京 sān jīng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 三俎 sān zǔ
    指猪﹑鱼﹑肉脯。
  • 三余 sān yú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 三势 sān shì
    古代军事学上的术语。《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气势,谓斗志;地势,谓选择有利之地理条件;因势,谓善伺敌之间隙。
  • 三亲 sān qīn/qìng
    谓夫妇﹑父子﹑兄弟。
  • 三克 sān kè
    契丹语。犹言三帅。
  • 三六 sān liù/lù
    指十八。
  • 三刘 sān liú
    1.指宋代刘敞(原甫)﹑刘攽(贡甫)﹑刘奉世(仲冯)三人。 2.指宋代刘涣﹑刘恕﹑刘羲仲祖孙父子三人。宋刘元高曾为之编《三刘家集》。
  • 三伦 sān lún
    指君上﹑有司﹑近臣,各自的表率作用。
  • 三务 sān wù
    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
  • 三勤 sān qín
    犹言三苦。
  • 三儒 sān rú
    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 三仁 sān rén
    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
  • 三党 sān dǎng
    指父族﹑母族﹑妻族。见《尔雅.释亲》。
  • 三刍 sān chú
    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
  • 三到 sān dào
    谓读书时必须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所得。
  • 三冗 sān rǒng
    宋时指厢军和过多的官员﹑僧道。
  • 三侯 sān hóu/hòu
    1.以熊﹑虎﹑豹皮为饰的三种射靶。 2.指《三侯之章》。 3.南朝宋之沈攸之﹑谭金﹑童泰壹三人的合称。
  • 三光 sān guāng
    指日、月、星:紘宇宙而章三光|天上三光日、月、星。
  • 三住 sān zhù
    道家修炼以气住﹑神住﹑形住为"三住"。唐施肩吾《三住铭》:"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长生之道也。"宋范成大《次韵严子文见寄》:"无心我正铭三住,有意君堪话四休。"一说"三住"指心住﹑气住﹑神住。
  • 三冠 sān guān/guàn
    夏﹑商﹑周三代之冠。指夏之母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
  • 三倒 sān dǎo/dào
    《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平子﹞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絶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絶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 三咤 sān zhà
    1.奠爵三次。 2.谓三次举杯至齿而不饮。
  • 三厌 sān yàn
    道教谓三种不忍食的动物,即雁﹑狗﹑乌鱼。
  • 三嬗 sān shàn
    三次递嬗变换。
  • 三天 sān tiān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4.泛指天空。 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 三堂 sān táng
    1.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2.第三进堂屋。
  • 三司 sān sī
    各代所指不同。①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②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③唐代后期至宋代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统管国家财政,后废。④金代称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后废。⑤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⑥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 三围 sān wéi
    指人的胸围、腰围和臀围。
  • 三学 sān xué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 三墨 sān mò
    墨子之后,墨家分为三派,称三墨。
  • 三右 sān yòu
    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宰﹑太宗﹑太士。参见"三左"。
  • 三季 sān jì
    1.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2.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 三姑 sān gū
    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 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 三夷 sān yí
    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 三始 sān shǐ
    1.三朝。指正月一日。 2.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 3.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 4.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 三号 sān hào/háo
    1.三次号哭。 2.第三次鸣叫。
  • 三孔 sān kǒng
    1.三个孔穴。 2.三个来源。 3.宋孔文仲及弟武仲﹑平仲并以文名,时号"三孔"。
  • 三友 sān yǒu
    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后多以指益友。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 三器 sān qì
    三种治国的手段,指号令﹑斧钺﹑禄赏。
  • 三君 sān jūn
    1.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 2.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窦武﹑刘淑﹑陈蕃。《后汉书.党锢传序》:"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3.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后汉书.陈纪传》:"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着高名,时号三君。" 4.指明末东林党的赵南星﹑邹元标和顾宪成。见《明史.赵南星传》。 5.指三茅君。
  • 三妇 sān fù
    见"三妇艳"。
  • 三北 sān běi/bèi
    三次败逃。
  • 三方 sān fāng
    1.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 2.太平天国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三方五氏"。
  • 三多 sān duō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 三桑 sān sāng
    1.传说中的三株桑树。 2.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 三曜 sān yào
    指日﹑月﹑星。
  • 三叶 sān yè/xié
    1.三世。 2.指荠﹑葶苈﹑菥蓂三种野菜。 3.犹言三杯。
  • 三奇 sān qí/jī
    三个阳爻。
  • 三坟 sān fén
    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 三池 sān chí
    1.星名。 2.道家称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小腹胞为玉池,合称"三池"。见《黄庭内景经.中池》梁丘子注。
  • 三湘 sān xiāng
    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 2.指沅湘﹑潇湘﹑资湘。 3.指湖南。
  • 三叹 sān tàn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
  • 三江 sān jiāng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 三晡 sān bū
    晡为申时,一般分上晡﹑中晡﹑下晡,故又称三晡。
  • 三奸 sān jiān
    三种奸诈的行为。
  • 三星 sān xīng
    1.《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毛传:"三星,参也。"郑玄笺:"三星,谓心星也。"均专指一宿而言。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据近人研究,《绸缪》首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 2.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三星,谓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 3.指福﹑禄﹑寿三福神。
  • 三壶 sān hú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的合称。
  • 三数 sān shù/shǔ/shuò
    表示为数不多。
  • 三沐 sān mù
    再三沐浴。表虔敬。
  • 三娥 sān é
    指杨贵妃之三妹,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据说她自矜娇美,朝见君王时亦不施脂粉。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 三周 sān zhōu
    1.古代亲迎之礼。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驾御。 2.三度环绕。 3.三周年。
  • 三宰 sān zǎi
    三卿。
  • 三柱 sān zhù
    星名。
  • 三夏 sān xià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 三宝 sān bǎo
    1.三种宝贵之物。 2.(梵Triratna)佛教语。指佛﹑法﹑僧。《释氏要览·三宝》:"三宝,谓佛﹑法﹑僧。"三国吴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后以指佛教。
  • 三桓 sān huán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 三复 sān fù
    犹言三遍。
  • 三段 sān duàn
    1.犹言三节,三块。 2.指三段论式。
  • 三板 sān bǎn
    1.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2.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 3.三级。
  • 三史 sān shǐ
    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三史》。
  • 三染 sān rǎn
    三度浸染。
  • 三望 sān wàng
    1.祭祀名。望,谓不能亲诣所在,遥望而祭。所祭之事有三,故称"三望"。 2.车名。详"三望车"。
  • 三单 sān dān/shàn/chán
    犹三军。
  • 三垓 sān gāi
    三重,三迭。
  • 三柳 sān liǔ
    犹三绺。
  • 三径 sān jìng
    亦作“三迳”。晋 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蒋诩 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从之遊。”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 三宥 sān yòu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 三火 sān huǒ
    1.三堆火。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3.三度被焚烧。 4.即三毒。
  • 三忠 sān zhōng
    三臣,三卿。
  • 三叔 sān shū
    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的合称。武王灭殷,立纣子禄父(武庚)守商祀;命三叔监管殷遗民,防止他们反叛。见《逸周书.作雒》﹑《史记.周本纪》。
  • 三注 sān zhù
    1.三次瞄准。 2.三宗赌注。
  • 三千 sān qiān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 2.泛言数目之多。 3.指三千大千世界。
  • 三志 sān zhì
    《三国志》的省称。《三国志》,晋陈寿记载三国魏﹑蜀﹑吴历史的著作。
  • 三寿 sān shòu
    1.犹三老。 2.古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唐孔颖达疏。后泛指高寿。
  • 三流 sān liú
    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
  • 三垣 sān yuán
    中国古代所分的三个恒星组合区域的总称。即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的总称。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天市垣包括武仙、巨蛇、蛇夫、天鹅等星座的一部分。
  • 三峦 sān luán
    古楼观名。
  • 三更 sān gēng/gèng
    1.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2.指三更更鼓。
  • 三台 sān tái/tāi
    1.星名。 2.喻三公。
  • 三毒 sān dú/dài
    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 三川 sān chuān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 三士 sān shì
    1.指春秋晋之狐偃﹑赵衰﹑贾佗。 2.指古之许由﹑巢父﹑池主三隐者。 3.指春秋齐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景公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 三惠 sān huì
    指清代经学家惠周惕及子惠士奇,孙惠栋三人。
  • 三条 sān tiáo/tiāo
    1.见"三条路"。 2.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 三姜 sān jiāng
    汉之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以孝友着闻,常共卧起,见《后汉书.姜肱传》。后世因称其兄弟三人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笃之典。
  • 三汛 sān xùn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 三害 sān hài
    晋周处少年时危害乡里,时人把他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
  • 三寝 sān qǐn
    古代天子﹑诸侯的三座宫室。
  • 三原 sān yuán
    三次原宥。
  • 三月 sān yuè
    1.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2.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3.三个月。
  • 三弄 sān nòng/lòng
    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 三微 sān wēi
    1.三正。三正之始,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 2.谓十五日。 3.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
  • 三巡 sān xún
    1.巡行三遍。 2.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
  • 三官 sān guān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汉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 三景 sān jǐng
    谓日﹑月﹑星三光。
  • 三四 sān sì
    1.犹言再三再四。 2.表示为数不多。
  • 三庶 sān shù
    唐玄宗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时称"三庶"。
  • 三无 sān wú
    1.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2.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 三棒 sān bàng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义玄至黄檗山参谒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
  • 三巳 sān sì
    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魏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 三字 sān zì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 三圣 sān shèng
    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 三本 sān běn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4.三个本源。
  • 三岛 sān dǎo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2.指日本。
  • 三太 sān tài
    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 三洒 sān sǎ/xǐ
    古代后妃饲蚕之礼,谓之"三洒"。
  • 三摩 sān mó/mā
    1.三昧。 2.奥妙。
  • 三朝 sān zhāo/cháo
    1.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 2.谓三日。 3.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
  • 三危 sān wēi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 三师 sān shī
    1.北魏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2.星名。 3.三国的军队。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 三普 sān pǔ
    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 三家 sān jiā/gū/jie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 三叛 sān pàn
    1.三个叛逆者。指春秋邾庶其﹑黑肱﹑莒牟夷。 2.三个叛逆者。指周管叔﹑蔡叔﹑武庚。
  • 三壬 sān rén
    术数家语。言人腹部有三壬,乃长寿之征。
  • 三徐 sān xú
    1.后魏以徐州﹑北徐州﹑东徐州为三徐。 2.指宋初徐延休﹑徐铉﹑徐锴。 3.清代徐干学与弟元文(号立斋)﹑秉义(号果亭)并以文名,时号"三徐"。
  • 三楚 sān chǔ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 三曹 sān cáo
    指汉魏时期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曹操位居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后称帝。父子三人均以诗文著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 三尹 sān yǐn
    谓三度任令尹。
  • 三命 sān mìng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2.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3.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4.三种寿命。指上寿﹑中寿﹑下寿。
  • 三心 sān xīn
    1.谓心志不专一。 2.佛教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为三心。见《金刚经》。
  • 三古 sān gǔ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 三死 sān sǐ
    1.三种死罪。 2.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种原因。
  • 三声 sān shēng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 三幡 sān fān
    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
  • 三栾 sān luán
    指春秋晋之栾武子﹑栾桓子﹑栾怀子。
  • 三大 sān dà/dài/tài
    1.指道﹑天﹑地。 2.指君﹑父﹑夫。
  • 三少 sān shǎo/shào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王氏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唐李嗣真与同时学士赵献臣﹑徐昭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3.谓三度返老还少。
  • 三日 sān rì
    1.三天。 2.一个月的第三天。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 三十 sān shí
    1.数词。十的三倍。 2.指三十岁。 3.指三十年。
  • 三才 sān cái
    1.天﹑地﹑人。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指北齐之温子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 三殿 sān diàn
    1.即唐大明宫之麟德殿。 2.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3.宋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 三室 sān shì
    指祖宗三庙。
  • 三峨 sān é
    四川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三峰,故称三峨。
  • 三木 sān mù
    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
  • 三壤 sān rǎng
    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 三材 sān cái
    1.指天﹑地﹑人。 2.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 3.三位辅弼之才。 4.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 5.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 6.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
  • 三徽 sān huī
    北魏崔徽伯﹑房徽叔﹑张烈(字徽仙)的合称。
  • 三头 sān tóu/tou
    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 三灵 sān líng
    1.指日﹑月﹑星。 2.指天﹑地﹑人。 3.指天神﹑地祇﹑人鬼。 4.指灵台﹑灵囿﹑灵沼。 5.道教称三魂为三灵。
  • 三影 sān yǐng
    宋张先的别号。
  • 三品 sān pǐn
    1.三种,三类。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 三府 sān fǔ
    1.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 三杀 sān shā
    棒、垒球运动术语。指守场员在一次防守活动中连续使攻方三名队员出局。
  • 三吴 sān wú
    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4.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 三涂 sān tú
    同"三途"。
  • 三唐 sān táng
    诗家论唐人诗作,多以初﹑盛﹑中﹑晩分期,或以中唐分属盛﹑晩,谓之"三唐"。
  • 三推 sān tuī
    古代帝王亲耕之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以示劝农,称三推。后历代皆有亲耕三推仪式,成为例行公事。
  • 三杨 sān yáng
    1.指晋朝杨骏﹑杨珧﹑杨济。 2.指唐代杨凭﹑杨凝﹑杨凌。 3.指明朝的杨士奇﹑杨荣﹑杨溥。
  • 三常 sān cháng
    1.指治国理政的三大纲要。 2.指三种恒久不变的事象。
  • 三嘏 sān gu3(ㄍ
    晋刘宏与兄粹弟潢三人表字皆有"嘏"字,合称"三嘏"。
  • 三斩 sān zhǎn
    古代的酷刑。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
  • 三房 sān fáng
    1.指明堂﹑明房﹑丹田之房。 2.指同宗族分衍出来的三个支派。 3.三房妻室。
  • 三咽 sān yān/yàn/yè
    吞食三口。《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后以"三咽"作为求食以存活的典实。
  • 三和 sān hé/hè/huó/huò/hú
    1.三次调弦演奏。 2.指三种祭品。 3.元明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 三极 sān jí
    三才,天﹑地﹑人。
  • 三建 sān jiàn
    中药附子﹑天雄﹑乌头的合称。
  • 三场 sān cháng/chǎng
    科举时代考试须经三次,叫初场﹑二场﹑三场。亦总称三场。
  • 三恨 sān hèn
    1.三件憾事。唐薛元超以不得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为三恨。见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 2.三件憾事。唐时吐蕃乞立赞以不知天子丧,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赙;不知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侵灌口为三恨。见《新唐书.吐蕃传下》。
  • 三澣 sān huàn
    1.唐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谓澣濯。后来对一个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称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 2.洗过三次。
  • 三匝 sān zā
    亦作“三帀”。1.三周。2.形容反复盘旋。
  • 三教 sān jiào/jiāo
    1.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 三幼 sān yòu
    谓蚕三眠。
  • 三枭 sān xiāo
    1.古代博戏中的胜采名。 2.北齐税制名。
  • 三宅 sān zhái
    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 三峰 sān fēng
    1.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2.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 3.华州之代称。
  • 三权 sān quán
    1.三种权力。 2.特指"贵"﹑"富"﹑"亲"三种权势。 3.指兵法上对上﹑中﹑下三种力量的权衡。
  • 三已 sān yǐ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 三唱 sān chàng
    亦作“三注三唱”。唐 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 三吏 sān lì
    1.即三公。 2.指三卿。 3.指唐杜甫的著名诗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文学史上与他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
  • 三异 sān yì
    指汉中牟令鲁恭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奇迹。
  • 三杰 sān jié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汉代的张良﹑韩信﹑萧何。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三国蜀的诸葛亮﹑关羽﹑张飞。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唐代的宋璟﹑张说﹑源干曜。
  • 三洛 sān luò
    谓腕。
  • 三宫 sān gōng
    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2.指后妃之宫。 3.谓天子﹑太后﹑皇后。 4.谓明堂﹑辟雍﹑灵台。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合称"三宫"。 7.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 三护 sān hù
    旧谓女子幼小依赖父母,出嫁依赖丈夫,老迈依赖儿子。
  • 三晋 sān jìn
    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 三孤 sān gū
    指少师﹑少傅﹑少保。
  • 三形 sān xíng
    指高﹑中﹑下三种地形。
  • 三去 sān qù
    犹三驱。谓三次驱逐。
  • 三案 sān àn
    指明宫庭中发生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光宗泰昌元年的红丸案和熹宗天启初的移宫案。当时奸党首领魏忠贤借此为名,编《三朝要典》一书,以诬陷东林党人,成为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案。
  • 三尊 sān zūn
    1.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2.三种最受尊敬的人。佛家语。指佛﹑法﹑僧。 3.三种最受尊敬的人。道教语。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 三怨 sān yuàn
    1.三种招人怨恨的事。指爵高﹑官大﹑禄厚。 2.三种招人怨恨的行为。指凌人﹑诬人﹑掩人之善。
  • 三浣 sān huàn
    见"三澣"。
  • 三昧 sān mèi
    ①佛教用语。指止息杂念,使心专注于一境。②道教用语。道家以为,昏昏默默神之昧,杳杳冥冥气之昧,恍恍忽忽精之昧,合称三昧,此三昧能生真火。③指某种技艺的诀窍:泻汤旧得茶三昧。
  • 三合 sān hé/gě
    1.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2.三次交合。 3.三度交锋;三个回合。 4.谓三者合而为一。 5.阴阳家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谓之"三合",据以选择吉日良时。 6.指三个字母相拼合。
  • 三好 sān hǎo/hào
    三种爱好。
  • 三庙 sān miào
    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
  • 三泉 sān quán
    1.三重泉,即地下深处。多指人死后的葬处。 2.即三柱星。
  • 三忘 sān wàng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
  • 三彝 sān yí
    夏﹑商﹑周三代行灌祭时所用的三种酒器。
  • 三哲 sān zhé
    1.亦作"三悊"。 2.三位贤人。所指随文而异。
  • 三消 sān xiāo
    中医病名。指消渴病中的上消﹑中消和下消。
  • 三梦 sān mèng
    古代相传有致梦﹑觭梦﹑咸陟三种占梦之法。
  • 三国 sān guó
    时代名。继东汉后出现的魏、蜀(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起,至280年吴灭亡为止。一般把赤壁之战后至魏、蜀、吴建国前的历史也划入三国时期。
  • 三庭 sān tíng
    道教语。人体的三个部位,上黄庭宫﹑中黄庭宫和下黄庭宫的合称。
  • 三淖 sān nào/chuò/zhuō
    传说中川泽名。
  • 三同 sān tóng/tòng
    1.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为馆职。 2.指干部和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 三母 sān mǔ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 三式 sān shì
    术数家语。指遁甲﹑太乙﹑六壬。
  • 三啇 sān dí
    见"三商"。
  • 三尺 sān chǐ/chě
    ①古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条文,因以指法、法律:胆大泼天,目无三尺。②指剑:三尺青锋|手提三尺定山河。③童子,小儿:三尺童子|更难抛三尺啼娃。
  • 三善 sān shàn
    1.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的三种道德规范。 2.三样好处。
  • 三淫 sān yín
    三种罪过。
  • 三孽 sān niè
    见"三蘖"。
  • 三就 sān jiù
    1.三成,三套。 2.犹三匝,三重。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 三圭 sān guī
    1.亦作"三珪"。 2.三种玉圭,借指公﹑侯﹑伯。后亦指高官重臣。
  • 三殇 sān shāng
    1.指长殇﹑中殇﹑下殇。 2.三个横死者。
  • 三庚 sān gēng
    1.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 2.三伏。
  • 三洲 sān zhōu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2.歌曲名。
  • 三垂 sān chuí
    1.犹三边。指东﹑西﹑南三方边疆。 2.犹三边。指东﹑南﹑北三方边疆。
  • 三支 sān zhī
    1.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2.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 三市 sān shì
    1.指大市﹑朝市﹑夕市。 2.泛指闹市。
  • 三忧 sān yōu
    三种可忧之事。指不知,知而不学,学而不行。
  • 三卫 sān wèi
    1.唐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 2.宋代亦称三衙为"三卫"。 3.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建州﹑海西﹑野人三卫。
  • 三樵 sān qiáo
    犹三俏,指三个美男子。
  • 三反 sān fǎn
    1.三个来回。 2.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3.三度反叛。 4.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三巴 sān bā
    1.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 2.多泛指四川。
  • 三洪 sān hóng
    宋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的合称。
  • 三医 sān yī
    指古名医矫氏﹑俞氏﹑卢氏。《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后泛指良医。
  • 三左 sān zuǒ
    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 三槐 sān huái
    相传汉代宫廷外植有三棵槐树,三公上朝时面对三槐站立,后因以借指三公:生有三槐之望,没无鼎足之名。
  • 三又 sān yòu
    同"三宥"。
  • 三损 sān sǔn
    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复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于己也。"
  • 三河 sān hé
    ①汉代指河内、河东、河南三郡。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②指黄河、淮河、洛河。也泛指许多的河流:地动三河铁臂摇。
  • 三吾 sān wú/yù
    唐元结有浯溪﹑吾亭﹑峿台,合称三吾。
  • 三枿 sān niè
    同"三蘖"。
  • 三山 sān shān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 三宗 sān zōng
    1.指黄帝﹑唐尧﹑虞舜。 2.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三卿 sān qīng
    1.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汉改司马为太尉。 2.指上﹑中﹑下卿。 3.指春秋晋之韩﹑魏﹑赵三大卿族。
  • 三暗 sān àn
    三件不明智之事。指用兵作战时,派遣没有战斗力和不可信任的人去防守﹑出战和探察敌情。
  • 三弦 sān xián
    也称“弦子”。拨弦类弦鸣乐器。相传由秦代的“弦鼗”演变而来。音箱木制,两面蒙蟒皮,柄长,张弦三根。有大小两种形制:大三弦用以伴奏大鼓等北方曲艺;小三弦用以伴奏弹词,亦用于独奏和合奏。
  • 三擦 sān cā
    指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制造的军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 三垢 sān gòu
    佛教语。即三毒。
  • 三定 sān dìng
    定产﹑定购﹑定销的合称。
  • 三毛 sān máo
    1.三绺髭须。 2.指发﹑眉﹑须。 3.现代画家张乐平在《三毛流浪记》中塑造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以诚实﹑善良﹑机智着称。因其头发只画三根,故称"三毛"。 4.作家(1943-1991)。原名陈平,浙江定海人。女。因喜欢漫画家张乐平创造的“三毛”形象,而用作笔名。曾留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回台湾后在大学任教。著有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短篇小说集《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等。
  • 三失 sān shī
    1.谓过失多。 2.古以远游丧亲﹑臣节不遂﹑厚交离绝为三失。
  • 三明 sān míng
    1.道教以日月星为天之三明,耳目口为人之三明,文章华为地之三明。 2.指三个人。指东汉"凉州三明。" 3.指三个人。指晋代"中兴三明"。 4.佛教语。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 三征 sān zhēng
    三国魏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的合称。
  • 三时 sān shí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2.夏至后半个月。 3.早﹑午﹑晩。 4.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5.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
  • 三婆 sān pó
    1.以卖花卖茶等为业的妇人。见于元曲。 2.指奶婆﹑医婆﹑稳婆(收生婆)。
  • 三戟 sān jǐ
    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 三成 sān chéng
    1.三重,三层。 2.音乐之三终;三度奏乐。 3.十分之三。
  • 三惑 sān huò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 三易 sān yì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 3.三次变换。
  • 三尸 sān shī
    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过恶。
  • 三朔 sān shuò
    指农历正月初一。
  • 三春 sān chūn
    ①夏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指整个春季:故园高枕度三春。②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暮春: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③指三年: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
  • 三戒 sān jiè
    寓言故事。唐代柳宗元作。由《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组成。写麋、驴、鼠三种动物初因各种缘故得到保护或受到敬畏,后真相暴露,均被强者杀死。由此反映了现实中种种虚假丑恶势力的本质,并对其提出警告。文字短小精悍而波澜起伏,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 三揖 sān yī
    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
  • 三弋 sān yì
    犹三禽。
  • 三洞 sān dòng
    1.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见《云笈七签》卷六引《道门大论》。 2.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 三灾 sān zāi
    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疫疠﹑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风﹑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
  • 三法 sān fǎ
    1.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 2.指三代之筮法。
  • 三折 sān zhē/zhé/shé
    指三折笔。
  • 三币 sān bì
    古指珠玉﹑黄金﹑刀币。
  • 三炎 sān yán
    三夏。
  • 三平 sān píng
    明马森﹑郑晓﹑周延三人屡平疑狱,时称"三平"。
  • 三泖 sān mǎo
    即泖湖。在上海市松江县西。有上﹑中﹑下三泖。上承淀山湖,下流合黄浦入海。今多淤积为田。
  • 三悊 sān zhé
    见"三哲"。
  • 三检 sān jiǎn
    谓三种检验之法。
  • 三峡 sān xiá
    1.四川﹑湖北两省境内,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2.广东省北江自英德至清远间的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的合称。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
  • 三梆 sān bāng
    三次击梆木。封建时代官长坐堂前的信号。
  • 三岑 sān cén
    唐岑羲与弟仲翔﹑仲休的合称。三人皆有治绩。
  • 三惧 sān jù
    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
  • 三欲 sān yù
    1.人君的三种欲望。谓欲强,欲安,欲荣。 2.人君的三种欲望。谓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 三废 sān fèi
    指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
  • 三武 sān wǔ
    1.星名。 2.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他们皆禁佛教,令僧尼还俗,佛家称为"三武之难"。
  • 三海 sān hǎi
    在北京城内西北。辽始引玉泉山水,汇为池沼;金称西华潭,元称太液池。池上跨长桥,桥北为北海,桥南为中海和南海,合称"三海"。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万岁山》﹑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
  • 三度 sān dù/duó
    三种尺寸。
  • 三次 sān cì
    1.三回。 2.指朝﹑野﹑市三处。
  • 三挺 sān tǐng
    犹三枚。
  • 三属 sān shǔ/zhǔ
    1.三次斟酒。 2.指古代战士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相连以掩蔽全身。 3.三度会盟。
  • 三李 sān lǐ
    1.北魏李诜﹑李灵﹑李遐的合称。 2.唐李德裕﹑宋李光﹑李纲先后贬官崖州(今广东省琼山海口等地),今海口市有五公祠,即祀三李与胡铨﹑赵鼎五人。 3.宋舒州李公麟﹑李元中工书画,李亮工工诗文,时人号为"龙眠三李"。 4.指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 三旌 sān jīng
    1.指公﹑侯﹑伯三公。 2.三面旌旗。
  • 三正 sān zhèng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孔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 三指 sān zhǐ
    中指。
  • 三密 sān mì
    佛教密宗以结印为身密,诵呪为语密,观理为意密。"三密相应"为修密之要。
  • 三有 sān yǒu
    1.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2.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 三帅 sān shuài
    指春秋秦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秦晋殽之战,为晋军所获。
  • 三戾 sān lì
    指三种乖戾的癖性。
  • 三梁 sān liáng
    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 三崔 sān cuī
    汉崔骃及子瑗﹑孙寔,皆有文名,合称"三崔"。
  • 三气 sān qì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2.指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
  • 三清 sān qīng
    ①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②酒名:三清既醇,五齐惟陈。
  • 三宿 sān sù/xiǔ/xiù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 三桠 sān yā
    人参。以其三桠五叶,故称。
  • 三彭 sān péng/bāng
    即三尸神。
  • 三愆 sān qiān
    三种过失。
  • 三居 sān jú
    古代依罪行的轻重分别将犯人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
  • 三干 sān gān/gàn
    犹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为三天。
  • 三惊 sān jīng
    古代用兵,三度耀威示武使敌惊惧,谓之"三惊"。
  • 三恶 sān è/wù/ě/wū
    1.指暴﹑虐﹑颇(不正)三种恶劣的品性。 2.即三恶道。
  • 三户 sān hù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骃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 2.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3.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 三库 sān kù
    1.指元代禁中内藏﹑右藏﹑左藏三个库房。 2.指清代户部所属的银库﹑缎匹库﹑颜料库。
  • 三康 sān kāng
    晋会稽孔愉﹑张茂﹑丁潭三人表字皆有"康"字,合称"三康"。
  • 三张 sān zhāng
    1.指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张陵﹑张鲁﹑张角。 2.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 3.唐之张穉珪﹑张九龄﹑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 三曲 sān qū/qǔ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2.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 三帛 sān bó
    指纁帛﹑玄帛﹑黄帛。
  • 三思 sān sī/sāi
    再三思考。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三德 sān dé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2.即三老。 3.指狐的三种特性。
  • 三接 sān jiē
    谓三度接见。语本《易.晋》:"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后多以"三接"为恩宠优奖之典。宋范仲淹《贤不家食赋》:"敦三接而何善不臻,达四聪而无远勿访。"金朱之才《卧病有感二十韵》:"荀爽岁九迁,康侯日三接。"明杨慎《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晋昼延三接,尧旻达四聪。"一说,接读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读为捷,战胜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异国,俘马甚多,以献于王。其战也,一日三胜。"
  • 三患 sān huàn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 三寸 sān cùn
    指舌。
  • 三性 sān xìng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 三疾 sān jí
    1.指狂﹑矜﹑愚三种不良气质。 2.指好色﹑好货﹑好勇三种恶习。
  • 三素 sān sù
    1.道教指三元君。 2.即三素云。亦泛指各色云烟。
  • 三相 sān xiāng/xiàng
    多相交流电系统的一种。有三相四线星形(y形)和三相三线三角形(△形)两种结线方式。在对称的三相系统中,三根相线上的交流电各电动势的频率和电压都相等,彼此相差120°相位。是发电、输电、供电的基本方式。
  • 三略 sān lüè
    也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中国古代兵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撰。据后人考证,约为秦汉之间无名氏作品。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论述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以及谋略等。
  • 三祇 sān zhǐ/qí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 三牲 sān shēng
    古代以牛、羊、猪为大三牲,也以猪、鱼、鸡为小三牲: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 三猛 sān měng
    旧时云南境内三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合称。
  • 三祀 sān sì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 3.三年。
  • 三终 sān zhōng
    1.奏毕三章之乐,谓之"三终"。 2.唐代宴乡贡士时歌《鹿鸣》之章﹐故以"三终乐"特指《诗·小雅·鹿鸣》之章。
  • 三省 sān shěng/xǐng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 三焦 sān jiāo
    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 三熏 sān xūn/xùn
    见"三熏三沐"。
  • 三等 sān děng
    1.三种等级。 2.三层,三级。
  • 三犁 sān lí
    亦作“三犂”。1.谓屡次征伐扫荡边庭。语本《汉书·匈奴传下》:“犂其庭,扫其闾。”2.指 汉武帝 时 赵过 所创制的三脚耧。这种农具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 三狱 sān yù
    1.三宗刑狱案件。 2.由大理寺(廷尉)﹑都官(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的狱案。
  • 三秽 sān huì
    指唐王怡﹑姜晦﹑崔泰之三个丑恶的人。
  • 三牧 sān mù
    指牧放戎马﹑田马﹑驽马的牧场。
  • 三神 sān shén
    1.指天神﹑地祇﹑山岳。 2.道教指人体三丹田之神。 3.指三尸神。
  • 三统 sān tǒng
    1.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 2.指三统历。
  • 三眠 sān mián
    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 三田 sān tián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 三皇 sān huáng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说法很多,其中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又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
  • 三箧 sān qiè
    1.犹三箱。 2.佛教语。指声闻藏﹑缘觉藏和菩萨藏。
  • 三矢 sān shǐ
    1.三支箭。 2.指战国赵廉颇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
  • 三纲 sān gāng
    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2.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 三甲 sān jiǎ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2.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 三睘 sān qióng
    三次转身。
  • 三秀 sān xiù
    灵芝草的别名。灵芝一年开花三次,故又称三秀。
  • 三细 sān xì
    谓臣﹑子﹑妇。
  • 三穷 sān qióng
    谓鸟穷﹑兽穷﹑人穷。
  • 三番 sān fān/pān
    1.轮流三次。 2.三组。
  • 三点 sān diǎn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 三盆 sān pén
    同"三盆手"。
  • 三炮 sān páo/bāo/pào
    指夜半的报时炮声。清末晩上报时以放炮为主,打更为辅。天初黑放头炮,八九点钟放二炮,十一二点放三炮,天将亮时放天明炮。
  • 三组 sān zǔ
    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颜师古注:"仆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将梁侯﹐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绶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 三界 sān jiè
    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2.犹三届,三期。
  • 三章 sān zhāng
    1.三条法律。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见《史记.高祖本纪》。 2.泛指简单明确的法律或规章。
  • 三笴 sān gě
    谓九尺。笴,箭干,长三尺。
  • 三物 sān wù
    1.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 2.三种物类。指豕﹑犬﹑鸡。 3.三种。
  • 三缄 sān jiān
    "三缄其口"的略语。
  • 三牺 sān xī
    1.三只纯色的牛。 2.指祭祀用的雁﹑鹜﹑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三牺,雁﹑鹜﹑雉。"一说指牛羊豕。
  • 三牙 sān yá
    1.指三岁的牲口。 2.犹三丫。
  • 三生 sān shēng
    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巢父)、许(许由)是前生。
  • 三益 sān yì
    1.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借指良友。 3.指梅﹑竹﹑石。
  • 三空 sān kōng/kòng/kǒng
    指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 三珠 sān zhū
    1."三珠树"的略语。 2.比喻杰出的三兄弟。 3."三珠符"的略语。
  • 三福 sān fú
    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 三秋 sān qiū
    ①夏历七月为初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泛指秋季:三秋万里五溪行。②指夏历九月。即季秋、暮秋:三秋月色三湘水,浸骨寒光似练铺。③指三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三类 sān lèi
    1.指《诗经》中之《风》﹑《雅》﹑《颂》。 2.三项;三种。 3.第三等,下等。
  • 三种 sān zhǒng/zhòng
    宋名将种世衡之子,种古﹑种谔﹑种诊三兄弟的合称。
  • 三起 sān qǐ
    1.兴于三。 2.三次发射。 3.三度兴建。 4.指蚕三眠而起。
  • 三窟 sān kū
    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 三蘖 sān niè
    1.亦作"三孽"。 2.谓一本生三蘖。原指韦﹑顾﹑昆吾,皆桀之党,后亦泛指三个结党的恶人。
  • 三献 sān xiàn
    1.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2.三种祭品。 3.三次呈献。
  • 三贵 sān guì
    北齐韩凤﹑高阿那肱﹑穆提婆三幸臣并据要津,号称三贵。
  • 三社 sān shè
    1.指大社﹑王社﹑亳社,为天子所立。 2.指国社﹑侯社﹑亳社,为诸侯所立。
  • 三角 sān jiǎo/jué
    1.三只角。 2.三角形。 3.谓眼有棱角。 4.形容眼光尖利有神。 5.三角学的简称。我国古代谓之勾股。 6.三次吹号角。
  • 三病 sān bìng
    1.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贪﹑瞋﹑痴。 2.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谤大乘﹑五逆罪和一阐提。 3.谓国画用笔中的三失:版﹑刻﹑结。
  • 三蜀 sān shǔ
    汉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时又分置犍为郡,合称三蜀。
  • 三申 sān shēn
    再三申明。
  • 三茅 sān máo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 三竺 sān zhú/dǔ
    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的天竺山,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 三豕 sān shǐ
    见"三豕涉河"。
  • 三策 sān cè
    1.三道计谋。 2.汉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所赏识,任为江都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3.三篇策论。
  • 三登 sān dēng
    1.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 2.谓五谷一年三熟。
  • 三聚 sān jù
    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 三监 sān jiān/jiàn
    1.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墉,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邶墉卫谱》。一说指武庚﹑管叔﹑蔡叔。见《汉书.地理志下》﹑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三监》。汉代儒家依托周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周朝的通制。 2.唐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
  • 三袁 sān yuán
    指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他们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有才名,当时并称为“三袁”。
  • 三苗 sān miáo
    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 三科 sān kē
    1.三品;三等。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 三考 sān kǎo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 三祭 sān jì/zhài
    谓三度酌酒于三处为祭。
  • 三白 sān bái
    1.三度下雪。 2.指盐﹑萝卜﹑饭。三者皆白色,故谓。 3.指三白酒。 4.西瓜的一种。其皮﹑瓤﹑子俱白,故名。 5.同"三白法"。
  • 三车 sān chē/jú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2.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 三玄 sān xuán
    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 三辰 sān chén
    指日、月、星:三辰从昏明。
  • 三甫 sān fǔ
    明诗人余曰德字德甫,张佳允字肖甫,张九一字助甫,合称"三甫"。
  • 三耦 sān ǒu
    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 三犯 sān fàn
    1.三度触犯。 2.三度犯法。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 三蔡 sān cài
    宋蔡确﹑蔡卞﹑蔡京三人的合称。
  • 三皈 sān guī
    见"三归"。
  • 三象 sān xiàng
    1.乐曲名。 2.日﹑月﹑星。
  • 三独 sān dú
    见"三独坐"。
  • 三纬 sān wěi
    指《诗》六义中的《风》﹑《雅》﹑《颂》。《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如《风》﹑《雅》﹑《颂》,却是里面横串底,都有赋﹑比﹑兴,故谓之三纬。"一说,指赋﹑比﹑兴。
  • 三率 sān shuài/lǜ
    晋代皇宫所置宿卫有"三率"之称,指中卫率﹑左卫率﹑右卫率。
  • 三衢 sān qú
    指今浙江衢县。因县境有三衢山,故称。
  • 三蝬 sān zōng
    介类动物名。
  • 三版 sān bǎn
    见"三板"。
  • 三颂 sān sòng
    《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中多为贵族祭祀﹑祈福之乐章。
  • 三百 sān bǎi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 三蓬 sān péng
    犹言数抔土。
  • 三高 sān gāo
    1.三名高士。南朝梁何胤及其兄求﹑点皆隐居不仕,世称何氏三高。见《南史.何胤传》。 2.三名高士。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皆吴人,宋时吴江以三人为三高,设三高祠祠之。
  • 三竿 sān gān
    "三竿日"的省称。
  • 三虎 sān hǔ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
  • 三阴 sān yīn
    1.《易》卦的三阴爻,合之则为《坤》卦。亦象盛阴之气。 2.中医用语。指六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可分为三对六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 三趾 sān zhǐ
    1.指三足乌。 2.指天﹑地﹑人鬼之礼。
  • 三端 sān duān
    1.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 2.犹三始。指正月初一。
  • 三陔 sān gāi
    见"三垓"。
  • 三辈 sān bèi
    1.三代。 2.指三个辈份。
  • 三直 sān zhí
    1.三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指明代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 2.三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指清代苏廷魁﹑陈庆镛﹑朱琦。
  • 三过 sān guò/guo
    1.三次路过。 2.三种过失。 3.书法之三折势。
  • 三立 sān lì
    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三苍 sān cāng
    同"三仓"。
  • 三风 sān fēng
    1.指巫﹑淫﹑乱三种恶劣风气。 2.指学风﹑党风﹑文风。 3.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三种坏作风。
  • 三经 sān jīng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 三迭 sān dié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2.三首。 3.犹三通,三遍。 4.犹三折。指庐山三叠泉。
  • 三衣 sān yī/yì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 三秦 sān qín
    项羽破秦以后,三分关中,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谓之“三秦”。后用以称关中、陕西一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三黄 sān huáng
    即三簧锁。
  • 三脔 sān luán
    即三臡。
  • 三箓 sān lù
    道教谓金箓乃三清所降,故称。箓,金箓,天帝诏书。
  • 三豪 sān háo
    指宋欧阳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诗云:"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絶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 三麦 sān mài
    小麦﹑大麦﹑元麦的合称。
  • 三精 sān jīng
    谓日﹑月﹑星。
  • 三谛 sān dì
    佛教语。指空谛﹑假谛﹑中谛。
  • 三霭 sān ǎi
    画家五代李霭之﹑宋王霭元霭的合称。
  • 三累 sān léi/lěi/lèi
    三种过失。
  • 三马 sān mǎ
    1.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 2.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 3.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 三衙 sān yá
    1.宋代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掌领禁军,谓之"三衙"。 2.三回。
  • 三避 sān bì
    犹三黜。
  • 三班 sān bān
    1.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2.见"三班六房"。 3.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 三至 sān zhì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2.《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 三阳 sān yáng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 三薛 sān xuē
    唐薛收与侄元敬﹑德音的合称。
  • 三笑 sān xiào
    又名《三笑姻缘》。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写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在虎丘邂逅华相府婢女秋香,秋香无意中对唐三笑,唐误以为秋香有意,旋卖身华府为书童。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帮助下,终与秋香结为夫妇。
  • 三选 sān xuǎn
    1.经过三次选拔。春秋时,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选拔官吏的方法。 2.选三种人。
  • 三表 sān biǎo
    见"三表五饵"。
  • 三锡 sān xī
    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三种器物。
  • 三索 sān suǒ
    《易》经卦由三爻组成,逆数以三为终。三索,犹言三数。也指第三爻。
  • 三讯 sān xùn
    多方查询。形容决狱之慎重。
  • 三穴 sān xué
    三窟。
  • 三魂 sān hún
    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元,三曰幽精。见《云笈七签》卷十三。
  • 三越 sān yuè
    指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
  • 三缪 sān móu/miù/miào/mù/liǎo
    指缪听﹑缪任﹑缪命。
  • 三踊 sān yǒng
    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
  • 三适 sān shì/kuò
    1.谓好德﹑贤贤﹑有功。 2.三件适意的事。
  • 三礼 sān lǐ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3.指丧礼﹑葬礼﹑祭礼。
  • 三顾 sān gù
    1.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 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 三肃 sān sù
    三度肃拜。拜不低头,惟直身肃容而手至地为肃拜。
  • 三爵 sān jué
    1.三杯酒。爵,雀形酒杯。 2.三种酒杯。 3.三只鸟雀。爵,通"雀"。
  • 三谟 sān mó
    指《尚书》中之《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 三羸 sān léi
    指马的三种劣相。
  • 三鸟 sān niǎo/diǎo
    古代神话中西王母身边的三只青鸟。亦为使者的泛称。
  • 三禅 sān chán/shàn
    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
  • 三英 sān yīng
    1.古代皮衣上的饰物。 2.三位英才。
  • 三逆 sān nì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2.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3.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 三真 sān zhēn
    1.三真经。 2.指宋朝的富弼﹑韩琦﹑欧阳修﹑张康节。真,谓名副其实。
  • 三臣 sān chén
    1.古指三公﹑三卿等。 2.泛指重臣。 3.春秋鲁之仲孙﹑叔孙﹑季孙氏称"三臣"。 4.指卫之仲叔圉﹑祝鮀﹑王孙贾。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上.卫三臣》。 5.指南宋末抗元殉节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 三长 sān cháng/zhǎng
    1.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 2.阴阳家指年月日之首。
  • 三牢 sān láo
    古代祭祀时,用三鼎盛牛﹑羊﹑豕三牲称三牢。
  • 三韵 sān yùn
    1.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 2.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
  • 三祖 sān zǔ
    1.指三位祖先。 2.指三国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
  • 三要 sān yào/yāo
    1.三个重要方面。 2.道家谓耳﹑目﹑口为三要。
  • 三野 sān y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略称。
  • 三謡 sān yáo
    指唐白居易所作的《朱藤谣》﹑《蟠木谣》﹑《素屏谣》。
  • 三饭 sān fàn
    1.谓第三次用餐。 2.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 三珪 sān guī
    见"三圭"。
  • 三狗 sān gǒu
    对三国魏何晏﹑邓飏﹑丁谧三人的蔑称。
  • 三让 sān ràng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2.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4.再三责数其过失。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
  • 三阵 sān zhèn
    1.亦作"三陈"。 2.指天阵﹑地阵﹑人阵。
  • 三走 sān zǒu
    三度败逃。
  • 三邪 sān xié/yá/yé/yú/xú
    三种邪恶的事。所指随文而异。
  • 三甥 sān shēng
    指春秋邓国之聃甥﹑骓甥﹑养甥。
  • 三畏 sān wèi
    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三辟 sān bì/pì
    1.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2.泛称刑法。 3.三王。 4.指被征聘的隐士。
  • 三调 sān tiáo/diào
    1.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 三黜 sān chù
    1.三次被罢官。 2.形容宦途不利。
  • 三燕 sān yàn/yān
    三次宴会。燕通"宴"。
  • 三藐 sān miǎo
    见"三藐三菩提"。
  • 三隧 sān suì
    1.犹言三道。指为将者必须具备的三项条件。 2.远郊之地。隧,遂。 3.三条通道。
  • 三祝 sān zhù
    旧时祝颂语,以祝人寿﹑富﹑多男子为"三祝"。
  • 三辅 sān fǔ
    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及都尉,合称“三辅”。武帝时改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城以西;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改左内史为左冯(píng)翊,治长陵以北。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等。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衡(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三雄 sān xióng
    1.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韩信﹑彭越﹑英布。 2.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魏﹑蜀﹑吴三国之主。
  • 三线 sān xiàn
    1.我国根据国防需要,把地区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线在后方,为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 2.现多把领导干部因年龄或健康关系离职称为"退居三线"。
  • 三虢 sān guó
    古代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先后为郑﹑秦﹑晋所灭。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后亦泛称"三虢"。
  • 三隐 sān yǐn/yìn
    1.南朝宋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皆不应征命,号浔阳三隐。 2.南朝梁刘吁﹑阮孝绪﹑刘歊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
  • 三醉 sān zuì
    1.三次喝醉。 2.石名。 3.芙蓉之一种。
  • 三衅 sān xìn
    谓三瑕隙。
  • 三足 sān zú
    见"三足乌"。
  • 三面 sān miàn
    1.三个方向,三方面。 2.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 三育 sān yù
    德育﹑智育﹑体育的合称。
  • 三院 sān yuàn
    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 三肘 sān zhǒu
    肘,度量词。一肘一尺五寸,三肘为四尺五寸。汉班固《白虎通.圣人》:"汤臂三肘,是谓柳翼,攘去不义,万民蕃息。"一说一肘二尺,则三肘为六尺。
  • 三雍 sān yōng
    1.亦称"三雍宫"。 2.汉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
  • 三辞 sān cí
    犹三让。
  • 三霄 sān xiāo
    1.犹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2.高空。喻仕途得意,占居高位。
  • 三轮 sān lún
    1.佛教语。谓佛以身﹑口﹑意三净业碾摧众生之惑业。 2.即三轮车。安装三个轮的脚踏车,装置车厢或平板,用来载人或装货。
  • 三雨 sān yǔ/yù
    谓连续数天降雨。
  • 三资 sān zī
    1.称王的三个条件。指地广﹑民富﹑德博。 2.谓三级。
  • 三西 sān xī
    指山西﹑江西﹑陕西。
  • 三阙 sān què/quē
    指汉何休评论《左传》﹑《公羊》﹑《谷梁》三书得失的著作。
  • 三违 sān wéi
    1.谓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 2.谓三度未见。
  • 三虞 sān yú
    1.三次虞祭。 2.三位掌川泽之官。 3.三条安民的禁令。
  • 三鼓 sān gǔ
    1.渭三度击鼓。 2.三更。
  • 三衡 sān héng
    1.古代掌山之官。 2.星名。
  • 三金 sān jīn
    1.三种金属。多指金﹑银﹑铜。 2.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
  • 三论 sān lùn/lún
    1.指所论三事。 2.《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 三韩 sān hán
    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亦称弁韩),合称三韩。《后汉书.东夷传.三韩》:"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后以指朝鲜。
  • 三翟 sān dí/zhái
    指古代后妃的三种祭服:袆衣﹑揄狄﹑阙狄。因服上分别以翚翟﹑摇翟图形为饰,故称。
  • 三远 sān yuǎn
    中国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技法。
  • 三重 sān zhòng/chóng
    1.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 2.三种隆重的礼仪。指夏﹑商﹑周三王之礼。
  • 三色 sān sè/shǎi
    1.三种颜色。 2.三种容色。
  • 三言 sān yán
    1.三句话。 2.三个字。 3.指三言诗。 4.指明冯梦龙纂辑的三种短篇小说集。
  • 三露 sān lù/lòu
    传说中的三种甘露,服之可以治病长生。
  • 三耳 sān ěr
    1.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慎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慎怒,以方寸肉塞其耳。审通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慎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审通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 三良 sān liáng
    1.三贤臣。指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针虎。 2.三贤臣。指春秋时郑国的叔詹﹑堵叔﹑师叔。 3.三贤臣。指晋时的王导﹑郄鉴﹑庾亮。
  • 三陟 sān zhì
    1.《诗.周南.卷耳》有"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陟彼砠矣,我马瘏矣"三句,故后人合称"三陟",形容旅途辛劳。 2.三次升官。
  • 三节 sān jié
    1.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 2.三镇节度使。 3.三段。 4.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
  • 三魏 sān wèi
    1.明魏允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负时名,人称南乐三魏。 2.清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
  • 三臡 sān ní/luán
    指以麋﹑鹿﹑麇制成的三种肉酱。
  • 三酳 sān yìn
    古代宴饮礼节。食毕进酒漱口谓之酳,有安食养乐之义。"三酳"即第三次进酒。
  • 三荆 sān jīng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 三鳣 sān zhān/shàn
    东汉杨震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台之兆。后果位至太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后每用以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 三霜 sān shuāng
    晩秋之霜。喻白色。
  • 三藏 sān cáng/zàng
    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 三道 sān dào
    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 2.三路。 3.指国体﹑人事﹑直言。 4.三道试题。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 三花 sān huā
    1.三花树的略称。 2.三辫;三片。 3.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4.宋苏轼《三朵花》诗序:"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后因以冠簪三花指修炼得道。
  • 三馆 sān guǎn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 三翼 sān yì
    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文选.张协<七命>》:"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絶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
  • 三迁 sān qiān
    1.相传孟轲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轲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赵歧《孟子题辞》。后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 2.三次迁徙。 3.三次升迁。
  • 三贤 sān xián
    1.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2.三个贤人。
  • 三郎 sān láng/làng
    1.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 2.唐玄宗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3.泛称排行第三者。
  • 三觞 sān shāng
    三杯酒。
  • 三齐 sān qí
    1.三倍于齐国的势力。 2.秦亡,项羽以齐国故地分立齐﹑胶东﹑济北三国,皆在今山东东部,后泛称"三齐"。
  • 三袭 sān xí
    1.指三者相合。 2.三重。多指宫观的三重门。
  • 三采 sān cǎi/cài
    三种颜色。特指朱﹑白﹑苍三色。
  • 三食 sān shí
    1.犹三餐。 2.三度日蚀。 3.指不肖子弟变卖庄园﹑书籍﹑奴婢度日。
  • 三老 sān lǎo
    ①古代官名。乡县郡都有设置,掌管教化,由年老的长者担任:十亭一乡,乡有三老。②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其职,受朝庭礼遇:食三老五更于大学。③古代称船上的舵公: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④指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傅尧俞、范纯仁、刘挚为和州三老。
  • 三谏 sān jiàn
    1.三次劝谏。见"三谏之义"。 2.三个谏官。指宋代吴昌裔﹑徐清叟﹑杜范。 3.三个谏官。 4.三个谏官。指明代吴之佳﹑叶初春﹑张栋。见《明史.吴之佳传》。
  • 三虫 sān chóng
    1.人体中的三种寄生虫。 2.犹三尸。喻小人。
  • 三胡 sān hú
    1.指我国古代北方林胡﹑楼烦﹑东胡三族。 2.清代学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乔的合称。
  • 三闹 sān nào
    三街闹市的略称。古代刑人于市,因亦以"三闹"指刑场。
  • 三鬃 sān zōng
    指骏马鬃毛经修剪而成的三辫式样。唐御马多以此为饰。唐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坡笔记》谓:'李将军思训作《明皇摘瓜图》:嘉陵山川,帝乘赤骠,起三鬃……不知三鬃谓何,今乃见岑参诗有《卫尚书赤骠马歌》云:赤髯胡雏金剪刀,平时剪出三鬃高。乃知唐御马多剪治,而三鬃其饰也。'"后以"三鬃马"指御马。
  • 三观 sān guān/guàn
    佛教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 三香 sān xiāng
    1.三种香花。指梅花﹑水仙花﹑兰花。 2.三种香料。指椒﹑欓﹑姜。
  • 三边 sān biān
    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 三赦 sān shè
    古代的一种赦免制度。谓对三种人可以免除刑罚。
  • 三藩 sān fān
    1.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2.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3.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 三革 sān gé/jí
    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 三铨 sān quán
    唐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
  • 三行 sān xíng/háng
    1.祝酒三次。 2.三种德行。
  • 三酒 sān jiǔ
    事酒﹑昔酒和清酒。
  • 三自 sān zì
    1.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参见"三自一包"。 2.指解放后我国基督教广大爱国教徒开展的"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4年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 三驱 sān qū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 三阁 sān gé
    1.魏晋时的国家藏书楼,有内外三阁,属秘书监。 2.指南朝陈后主所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
  • 三腊 sān là/xī
    旧时杭州人称生子第二十一日为三腊。
  • 三苏 sān sū/sù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三苏中苏轼成就最高。
  • 三邻 sān lín
    1.三个邻国。 2.二十四家。
  • 三雅 sān yǎ
    《太平御览》卷八四五引《典论》:"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 三薕 sān lián
    即阳桃。
  • 三郊 sān jiāo
    1.犹三乡。 2.古代诸侯的行政区划,大国分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国诸侯。
  • 三贞 sān zhēn
    三节妇。
  • 三能 sān néng/nài
    1.星名。即三台。 2.指三公。
  • 三豹 sān bào
    唐代李嵩﹑李全交﹑王旭为官并以严酷名,号为"三豹"。
  • 三途 sān tú
    1.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 三赋 sān fù
    1.三篇赋。 2.唐代租﹑庸﹑调称"三赋"。
  • 三鳝 sān shàn
    同"三鳣"。
  • 三龙 sān lóng
    1.三条龙。 2.喻三位杰出者。喻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3.喻三位杰出者。喻汉代蔡邕﹑崔寔﹑许受。 4.喻三位杰出者。喻宋代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 5.喻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 三袒 sān tǎn
    古丧礼。谓居丧时三度袒露上体以示哀。
  • 三覆 sān fù
    1.三处伏兵。 2.三度打败。 3.三度复审。
  • 三陈 sān chén/zhèn
    见"三阵"。
  • 三署 sān shǔ
    汉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
  • 三达 sān dá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 三语 sān yǔ/yù
    1.晋王衍向阮修问老庄与儒教异同,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 2.指宋赵鼎评论邵伯温的三句话。
  • 三罗 sān luó
    唐末罗隐﹑罗虬﹑罗邺皆以诗名,时号三罗。
  • 三酉 sān yǒu
    "酒"的隐语。
  • 三谢 sān xiè
    1.晋谢尚﹑谢奕﹑谢安三兄弟的合称。三人皆以书法知名。 2.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惠连及南朝齐诗人谢朓的合称。
  • 三身 sān shēn
    1.传说海外有国,国人一首三身。 2.佛教语。说法不一。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乃成佛所证之果。
  • 三蠹 sān dù
    1.指南朝梁陆验﹑徐驎﹑朱异三人。 2.谓三种弊端。
  • 三障 sān zhàng
    佛教语。指烦恼障﹑业障和报障。此为求解脱的三大障碍。
  • 三麾 sān huī
    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
  • 三鬴 sān fǔ
    1.亦作"三釜"。 2.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 3.喻菲薄的俸禄。
  • 三镜 sān jìng
    见"三鉴"。
  • 三陆 sān lù/liù
    1.晋陆机与弟云﹑耽的合称。 2.南朝齐陆慧晓三子僚﹑任﹑倕的合称。 3.唐陆扆﹑陆希声﹑陆威的合称。 4.明末清初陆圻﹑陆培﹑陆阶三兄弟的合称。
  • 三郄 sān qiè/xì
    春秋晋大夫却锜﹑却犨﹑却至的合称。却,亦作"郄"。
  • 三鲜 sān xiān/xiǎn
    由三种鲜美菜肴制成的食品。俗又称"三仙"。如三鲜汤﹑炒三鲜﹑三鲜饺子等。
  • 三闾 sān lǘ
    指屈原。
  • 三鼎 sān dǐng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 三釜 sān fǔ
    见"三鬴"。
  • 三通 sān tōng/tòng
    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
  • 三韭 sān jiǔ
    南朝齐庾杲之家贫,食唯韭菹﹑韭﹑生韭,谓之三韭。见《南齐书.庾杲之传》。后泛指蔬菜。
  • 三邦 sān bāng
    1.三国。指三苗。 2.指云梦附近地域,为今长江中游一带。
  • 三阶 sān jiē
    1.三层台阶。 2.星名。即三台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创立。该宗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认为当时已届末法时期,国土秽恶,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脱,故又称普法宗。该宗屡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传。见《续高僧传》卷十七﹑十九。 4.官阶三级。
  • 三鱼 sān yú
    东汉杨震居湖城,有冠雀衔三条鳣鱼飞集讲堂前,当时视为吉兆。《隶释.太尉杨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应﹐贻我三鱼﹐以章懿德。"后以"三鱼"为位至三公之典。参见"三鳣"。
  • 三驾 sān jià
    1.三次兴兵。 2.指北魏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 三铉 sān xuàn
    喻三公。铉,举鼎器。
  • 三鉴 sān jiàn
    谓以镜﹑以古﹑以人为鉴。指正人心身的标准。
  • 三舍 sān shè/shě
    1.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2.泛指距离远。 3.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 4.宋代元丰以后,太学分三舍;上舍﹑内舍﹑外舍。
  • 两三 liǎng sān
    几个。表示少量。
  • 二三 èr sān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 6.即六。
  • 五三 wǔ sān
    1.五帝三王。 2.五星三辰。 3.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
  • 再三 zài sān
    1.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 2.犹言非常,极其。
  • 函三 hán sān
    谓包含天﹑地﹑人三气。
  • 参三 cān sān
    旧戏中所用黑白相掺的灰白三绺假须。如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阳平关》中曹操所戴的假须。
  • 四三 sì sān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
  • 在三 zài sān
    《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
  • 复三 fù sān
    1.古丧礼。将始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以招魂。语本《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郑玄注:"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贾公彦疏:"复声必三者,礼成于三,北面而招,求诸幽之义也。" 2.谓死人埋葬三天,家人招魂祭奠。
  • 封三 fēng sān
    书刊中指封四的前一面,就是封底之内的那一面。
  • 张三 zhāng sān
    方言。东北农民对狼的称呼。
  • 攒三 zǎn/cuán sān
    每朵成三片的雪花。
  • 朱三 zhū sān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排行第三,故称。
  • 梅三 méi sān
    宋梅尧臣的别称。
  • 沙三 shā/shà sān
    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 洗三 xǐ/xiǎn sān
    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洗澡。
  • 生三 shēng sān
    指天地。语出《老子》:"一生二,二生三。"
  • 登三 dēng sān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 第三 dì sān
    复姓。汉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
  • 胡三 hú sān
    胡闹;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