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三太 sān tài

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相关:

详解

“三太”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指代的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下面详细解释这个词语:
1. 定义:
- 三太:即太师、太傅、太保的统称。
2. 职位解释:
-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是相当高的官职。
- 太傅:同样是中国古代的官职,位列三公,其职至重,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在周朝时期,太傅的职责主要是辅导和教导太子。
- 太保:也是周朝的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其职责包括监护与辅弼国君,且在古代有时也指辅导太子的官员。太保这一职位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教育职责。
3. 历史背景:
- 这三个职位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周朝时期,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和重要的政治职责。他们通常是皇帝或太子的重要辅佐,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皇储负有重大责任。
4. 其他含义:
- 值得注意的是,“三太”这个词语在历史演变中可能还衍生了其他含义,但在其核心和原始意义上,它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位高级官员的合称。
综上所述,“三太”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高级职位,体现了古代对于国家治理和皇储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