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拼音:yù; 部首:玉; 笔画:5;
yù
-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 同本义
- 惟辟玉食。——《书·洪范》
-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 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
- 玉树(指槐树)
- 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
- 玉墀(白玉台阶)
- 玉砚(玉石制的砚台)
- 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 玉阙(宝座;皇宫)
- 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
- 指玉制的乐器
-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 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
- 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 玉徽(美玉装饰的琴)
- 比喻美德、贤才
-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 玉音(帝王的话语。)
- 玉堂(翰林院)
- 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
- 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
-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
- 玉文(对文字的美称)
- 玉面(尊称人的容颜)
- 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 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 玉躬(玉体)
“玉” 相关成语
- 劚山觅玉 - 比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 冰弦玉柱 - 筝和美称。
- 侯服玉食 -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 如花似玉 - 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 偎香倚玉 - 偎:紧贴;依:靠着。指玩弄妓女。
- 堆金迭玉 - 形容财富极多。
- 喷珠噀玉 - 口中喷出珠玉。形容口齿伶俐,文辞优美。
- 丰年玉荒年谷 - 比喻有用的人才。
- 冰清玉洁 - 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 唾玉钩银 - 唾:出言;钩银:形容字的笔划刚劲有力。字如银钩,出言如美玉。用作对他人书法诗文的赞美之辞。
- 字字珠玉 - 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
- 乱琼碎玉 - 指雪花。
- 不吝金玉 - 吝:吝惜。不吝惜宝贵美好的东西。
- 不分玉石 - 指无有区别,同归于尽。参见“玉石俱焚”。
- 仙姿玉质 - 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 乃玉乃金 - 乃:是。语言像金玉一样。形容文辞优美。
- 冰壶玉衡 - 冰壶:冰心玉壶;玉衡:用宝石装饰的天文仪器。比喻高尚的品质,优雅的气质。
- 倚玉偎香 - 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
- 冰壑玉壶 - 壑:深沟。像冰那样清澈的深山沟里的水,盛在晶莹的玉壶里。比喻人节操高尚,品性高洁。
- 噀玉喷珠 - 形容口齿伶俐,说话悦耳动听。
- 八珍玉食 - 泛指精美的肴馔。
- 临风玉树 -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同“玉树临风”。
- 劚玉如泥 - 形容刀刃极其锋利。
- 兰摧玉折 - 摧:折断。兰草、美玉都折断了。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 以玉抵鹊 - 抵,抛掷。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
- 冰洁玉清 - 比喻德行高洁。
- 冰壶玉尺 - 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 亭亭玉立 -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 仙姿玉貌 - 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
- 万条寒玉 - 寒玉:竹的别称。指万株绿竹。
- 仙姿玉色 - 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
- 喷珠吐玉 - 嘴里喷吐出珍珠美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 咳珠唾玉 - 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 子女玉帛 - 原指人民与财产。后用以泛指财物、美女。
- 似玉如花 - 似:似乎,好像。像美玉和鲜花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美艳。
- 冰清玉润 - 润:滋润。象冰一样晶莹,如玉一般润泽。原指晋乐广卫玠翁婿俩操行洁白。后常比喻人的品格高洁。
- 堆金积玉 - 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
- 偷香窃玉 - 比喻引诱妇女。
- 伯玉知非 -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 以玉抵乌 - 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同“以玉抵鹊”。
- 击玉敲金 - 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
- 凿石索玉 - 凿:打孔;索:求。为了找到玉而凿石头。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 倚玉之荣 - 倚:倚傍;荣:荣幸。得到了依傍美人身边的荣幸。形容结成美满婚姻。
- 堆金叠玉 - 形容财富极多。
- 冰肌玉骨 - 冰:晶莹。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
- 兼葭倚玉 - 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
- 冰清玉粹 - 比喻德行高洁。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 不吝珠玉 - 吝:舍不得。不要舍不得好的东西。恳切希望别人给予指教的谦词。
“玉” 相关歇后语
- 棒子面(玉米粉)抻(ch6n扯)面条 - 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 平民百姓见玉帝 - 一步登天
- 贾宝玉的通灵玉 - 命根子
- 贾宝玉结婚 - 不是心上人
- 玉帝娶亲 - 天大喜事
- 玉石娃娃 - 宝贝蛋
- 过了霜降收玉茭(玉米) - 晚了三秋;迟了;晚了
- 贾宝玉出家 - 看破红尘
- 炒面捏窝窝(窝窝头。玉米面、高梁面等做的食物,略呈圆锥形,底下有窝儿) - 捏不拢;难捏合
- 玉石店里的珍品 - 精雕细刻
- 玉皇爷出征 - 大动干戈;尽是天兵天将
- 玉米粥里落土鳖 - 糊涂蛋
- 玉帝爷嘴上拔胡子 - 胆大包天
- 大风吹倒玉瓶梅 - 落花流水
- 怀揣苞米(玉米) - 不肯(啃)
- 南天门上的玉柱 - 光杆儿
- 开水煮白玉 - 不变色(比喻有胆量。或很有骨气。)
- 砍倒苞谷(玉米)露野猪 - 藏不住
- 老玉米里搀白面 - 粗中有细
- 贾宝玉爱林妹妹 - 好梦难圆
- 玉器涂白漆 - 内中有宝;内贵外贱;多余;装贱
- 玉皇大帝讲天书 - 空谈
- 珍珠落玉盘 - 哨哨枸;响哨哨
- 宝玉湘云哭贾母 - 各有各的伤心处
- 玉皇大帝拜财神 - 有钱大三辈
- 玉皇大帝打跟头 - 天翻地覆
- 玉米开花 - 顶上见
- 玉皇大帝娶土地婆 - 惊天动地
- 土地老打玉皇 - 犯上作乱
- 宝玉和湘云哭贾母 - 各有各的眼泪
- 玉石烟袋 - 好嘴
- 母猪钻进玉茭(玉米)地 - 寻着吃棒子(玉米)
- 王奶奶和玉奶奶 - 差一点;只差一点儿
- 王先生和玉先生 - 只差一点
- 牛吃苞米(玉米)秸 - 天生的粗料
- 玉帝爷出告示 - 神话
- 精雕的玉人 - 十全十美
- 玉皇大帝做媒 - 天作之合
- 玉帝讨河神 - 尽是天兵天将
- 玉帝爷的帽子 - 宝贝疙瘩
- 弃美玉而抱顽石 - 糊涂到顶了
- 玉帝娶亲,阎王嫁女 - 欢天喜地
- 玉帝下请帖 - 天大的好事
- 玉米秸里的虫 - 专(钻)心
- 风吹苞谷(玉米)穗 - 天花乱坠
- 玉匣记做枕头 - 痴人说梦
- 吃棒子面(玉米面)打哈欠 - 开黄腔
- 美玉埋在狗屎堆里 - 可惜;真可惜
- 玉帝的手书落人间 - 泄露了天机
- 贾宝玉看《西厢记》 - 戏中有戏
详解
汉字“玉”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形演变与起源
1. “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根丝绳串着几片宝石的薄片,上端为绳结。金文、篆文省去了上下两端的线头,字形与“王”字相似。隶书在“王”字上加一点指事符号,以区别于“王”字。现代文字则承袭了汉代文字的写法。
2. “玉”字的本义为用丝绳串起来的珍玩宝石,后引申为色泽晶莹如玉之物,也可用来形容美好、洁白等。
二、字义与象征意义
1. “玉”字在《说文》中被解释为“石之美者”,即美丽的石头。玉石质地细腻、坚硬而有光泽,因此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纯洁、高贵、坚韧等。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还被赋予了五德:仁、义、智、勇、洁。这五德分别对应了玉石的五种品质:润泽以温(仁)、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不挠而折(勇)、锐廉而不技(洁)。这些品质也成为了君子所追求和崇尚的德行。
三、用法与常见词汇
1. “玉”字作为部首,多与玉器有关,如“玺”(玉印)、“莹”(玉石的光泽)、“璧”(一种圆形有孔的玉器)等。
2. 在常见词汇中,“玉”字可组成许多与玉石、美好事物相关的词语,如玉石、玉器、玉照、玉泉等。此外,“玉”字还常用于成语和诗句中,如“抛砖引玉”、“金玉良言”、“亭亭玉立”等,以表达各种美好的意境和情感。
四、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1. 在中国古代社会,“玉”是王室和贵族的象征,常被用于制作各种礼器和装饰品。同时,“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与道德、礼仪、宗教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玉”依然被视为吉祥、和平与幸福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一、字形演变与起源
1. “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根丝绳串着几片宝石的薄片,上端为绳结。金文、篆文省去了上下两端的线头,字形与“王”字相似。隶书在“王”字上加一点指事符号,以区别于“王”字。现代文字则承袭了汉代文字的写法。
2. “玉”字的本义为用丝绳串起来的珍玩宝石,后引申为色泽晶莹如玉之物,也可用来形容美好、洁白等。
二、字义与象征意义
1. “玉”字在《说文》中被解释为“石之美者”,即美丽的石头。玉石质地细腻、坚硬而有光泽,因此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纯洁、高贵、坚韧等。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还被赋予了五德:仁、义、智、勇、洁。这五德分别对应了玉石的五种品质:润泽以温(仁)、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不挠而折(勇)、锐廉而不技(洁)。这些品质也成为了君子所追求和崇尚的德行。
三、用法与常见词汇
1. “玉”字作为部首,多与玉器有关,如“玺”(玉印)、“莹”(玉石的光泽)、“璧”(一种圆形有孔的玉器)等。
2. 在常见词汇中,“玉”字可组成许多与玉石、美好事物相关的词语,如玉石、玉器、玉照、玉泉等。此外,“玉”字还常用于成语和诗句中,如“抛砖引玉”、“金玉良言”、“亭亭玉立”等,以表达各种美好的意境和情感。
四、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1. 在中国古代社会,“玉”是王室和贵族的象征,常被用于制作各种礼器和装饰品。同时,“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与道德、礼仪、宗教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玉”依然被视为吉祥、和平与幸福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玉的同音字
㺄
于
亐
伛
余
伃
俁
俣
俽
偊
傴
儥
卲
匬
唹
喅
喻
喩
噊
噳
圄
圉
域
坰
堉
堣
堬
妪
妤
娱
娛
娯
嫗
嬩
宇
寓
屿
寙
峪
崳
嵎
嵛
嶎
嶼
庾
庽
御
彧
悇
愈
惐
愚
戫
扵
挧
揄
敔
斔
斞
旟
昱
棫
棛
棜
榆
楰
楡
楀
榢
欲
櫲
欤
歈
欎
歟
歲
欝
歶
毓
沘
浴
渔
淤
渝
淯
湡
滪
漁
潏
澞
澦
煜
灪
焴
燠
燏
牏
爩
狱
狳
獝
玉
玙
玗
琙
瑜
瑉
畭
瘐
瘉
癒
瘀
盂
盓
睮
瞚
砡
硢
礇
礖
礜
禹
秗
禦
祤
稢
稶
窳
窬
穋
穥
竽
箊
篽
粃
籲
籅
紆
籦
籞
緎
繘
纡
羘
罭
羽
羭
聿
育
肀
腴
舆
臾
舁
艅
芋
芌
茰
莝
萸
蓣
蒮
蓹
蕍
薁
蕷
蘛
蘌
虞
虶
蚲
蜮
蜟
蝓
螸
蟣
裕
袬
衘
褕
覦
觎
誉
語
諛
諭
謣
谀
谕
豫
貐
輍
輿
軉
轝
迂
迃
遇
逾
逳
遪
郁
邘
酑
醕
鈊
鈺
鋊
錥
鍝
鐍
鐭
钰
閾
阈
陓
隅
隩
雩
靘
霱
預
頨
预
顈
飫
馭
餘
饫
馀
饇
驭
髃
骬
騟
驈
鬻
魚
鮽
鬱
鯲
鱼
鰒
鱊
鴥
鴧
鴪
鳿
鵒
鹀
鷠
鷸
鸆
鸒
鹆
鹬
鹢
麌
玉的同笔画
世
丙
丘
业
且
丕
丛
丗
东
乍
乎
乐
主
丝
亗
乬
乧
丱
丼
付
仗
代
们
仙
仔
仪
他
令
仨
仕
仟
仡
仫
仞
伋
仝
仺
仧
仭
仠
仚
仜
仦
仩
仢
仛
兄
冉
册
兰
冋
冊
冎
刊
凸
凹
出
击
刍
凷
刌
刉
刋
写
冬
冯
冮
冭
凥
冚
凧
処
功
加
务
劢
卉
北
匆
包
半
厉
占
卡
卢
印
卯
匝
匜
匇
卟
卮
匄
卌
匃
匛
匞
卭
厈
厇
去
可
右
叶
号
叮
叭
只
史
叽
叼
叫
叩
叨
叹
另
句
司
古
召
发
台
叵
叻
叱
厼
叴
厺
叐
叺
叏
叧
叾
囚
四
囘
囜
囙
圣
圢
圤
圥
圧
圦
处
壭
奶
奴
夯
央
失
头
外
奵
夳
夗
夰
夲
夘
孕
它
宁
宄
宂
尼
尔
对
尻
尕
屴
屶
屷
屳
尒
屵
尓
巧
左
巪
平
幼
帅
布
市
広
庂
庀
庁
帄
弁
廵
归
弗
弘
弍
必
忉
忇
忊
戊
戋
戉
打
扑
扒
扔
戹
扏
扐
払
扖
旧
斥
旦
曱
未
末
本
术
札
朰
朮
正
歺
汁
汇
永
汉
民
母
汀
氐
氿
汈
氾
氕
氻
氶
汄
汅
氺
氷
氹
汃
灭
犯
犰
犮
玄
玉
玊
玌
玍
瓜
甘
甲
申
由
田
电
用
甩
生
甴
疋
疒
白
皮
癶
目
皿
矢
石
矛
禾
示
礼
穴
立
纠
罒
肊
艽
艻
艼
艾
节
艿
芀
芁
衤
讨
让
训
议
讯
记
讦
讧
讪
讫
讱
讬
轧
辽
边
辸
込
辻
辺
邗
邛
邝
邙
邘
邜
邔
邖
邚
钅
闪
阡
阣
阢
阤
阠
饥
饤
驭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