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 拼音:chú; 部首:刁; 笔画:5; 繁体:芻
chú
-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 同本义
- 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
- 七曰刍粖之式。——《周礼·太宰》
- 淫刍荛者。——《左传·昭公十三年》
- 禁刍牧采樵。——《左传·昭公六年》
- 刍莝养马。——《越绝书·外传本事》
- 刍牧(割草放牧。)
- 用草喂牲口
- 刍之三月。——《周礼·地官·充人》
- 刍养(饲养。)
- 喂牲畜的草
- 民争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
- 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寇》
-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宋史》
- 馈之刍米。——《左传·僖公二十九年》
- 刍藁(干草)
- 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
- 刍粟(粮草)
- 刍豆(草和豆)
- 刍藁(饲养牲畜的干草)
- 刍茭(干草)
- 刍厩(饲料屋)
- 刍菽(刍豆。)
- 刍薪(柴草)
- 刍菽(饲养牛马 的草料)
- 刍粮(刍食,刍粟,粮草)
- 谷类植物的茎杆
- 割草的人
- 陛下不废刍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旧唐书》
- 吃草的牲口
- 民食刍豢。——《庄子·齐物论》
- 刍豢(指牛羊猪狗。牛羊食草,称刍;犬豕食谷,称豢。也泛指祭祀用的牺牲。)
“刍” 相关成语
- 飞刍转饷 - 指迅速运送粮草。同“飞刍輓粟”。
- 飞刍挽粮 - 指迅速运送粮草。同“飞刍挽粟”。
- 土龙刍狗 -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 反裘负刍 - 反裘:反穿皮衣;负:背;刍:柴草。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 刍荛之见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 白饭青刍 - 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生刍一束 - 原意是指新割的青草一捆。后用来表示薄薄的一点儿礼物,寓意极其深厚。也指用一捆青草作为吊丧的礼物。
- 瞽言刍议 - 瞽:瞎眼;刍议:草野平民的言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
- 询于刍荛 - 询:问;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 已陈刍狗 - 陈:陈列;刍狗:古代祭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祀后丢弃。指已经过时,轻贱无用的东西。
- 刍荛之言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 飞米转刍 - 指迅速运送粮草。同“飞刍挽粟”。
- 飞刍挽粒 - 指迅速运送粮草。同“飞刍挽粟”。
- 飞刍挽粟 - 飞:形容极快;刍:饲料;挽:拉车或船;粟:小米,泛指粮食。指迅速运送粮草。
- 负刍之祸 - 负:背着;刍:干草;负刍:指背草的人,代指纵火。纵火的灾祸。
“刍” 相关歇后语
- 老牛反刍 - 吞吞吐吐
详解
汉字“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chú
* 部首:刀
* 笔画数:5
* 五行属性:金
* 繁体形式:芻
* 五笔编码:QVF
二、字义解释
1. 本义:割草。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其字形像手持断草的样子,表示以手取草的动作。在《说文解字》中,有“刍,刈草也”的解释,进一步印证了其本义为割草。
2. 引申义:
* 喂牲畜的草。由于割下的草通常用于喂养牲畜,因此“刍”也用来指代喂牲畜的草。如《庄子·列御寇》中提到:“(牛)食以刍叔。”,即用草和豆子喂牛的意思。
* 割草的人或割下来的草。从这个动作可以引申出执行这个动作的人或这个动作的结果,即割草的人或割下来的草。
* 吃草的牲畜,如牛羊。因为“刍”与喂养牲畜的草紧密相关,所以也可以用来指代吃草的牲畜。
3. 谦辞:在古代文献中,“刍”还常被用作谦辞,与自己的言论、见解等相关。例如,“刍议”表示自己的议论或见解,是一种谦逊的说法。现代人在写论文或文章时,有时也会将自己的观点称为“刍议”。
三、相关词汇与用法
* 反刍:指牛羊等反刍动物在进食后将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过程。由于“刍”指代喂牲口的草,因此“反刍”一词中的“刍”即表示被反刍的食物——草。
* 刍牧、刍粮等词汇中的“刍”,均与喂养牲畜的草或相关活动有关。
综上所述,“刍”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用法,在汉字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基本信息
* 拼音:chú
* 部首:刀
* 笔画数:5
* 五行属性:金
* 繁体形式:芻
* 五笔编码:QVF
二、字义解释
1. 本义:割草。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其字形像手持断草的样子,表示以手取草的动作。在《说文解字》中,有“刍,刈草也”的解释,进一步印证了其本义为割草。
2. 引申义:
* 喂牲畜的草。由于割下的草通常用于喂养牲畜,因此“刍”也用来指代喂牲畜的草。如《庄子·列御寇》中提到:“(牛)食以刍叔。”,即用草和豆子喂牛的意思。
* 割草的人或割下来的草。从这个动作可以引申出执行这个动作的人或这个动作的结果,即割草的人或割下来的草。
* 吃草的牲畜,如牛羊。因为“刍”与喂养牲畜的草紧密相关,所以也可以用来指代吃草的牲畜。
3. 谦辞:在古代文献中,“刍”还常被用作谦辞,与自己的言论、见解等相关。例如,“刍议”表示自己的议论或见解,是一种谦逊的说法。现代人在写论文或文章时,有时也会将自己的观点称为“刍议”。
三、相关词汇与用法
* 反刍:指牛羊等反刍动物在进食后将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过程。由于“刍”指代喂牲口的草,因此“反刍”一词中的“刍”即表示被反刍的食物——草。
* 刍牧、刍粮等词汇中的“刍”,均与喂养牲畜的草或相关活动有关。
综上所述,“刍”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用法,在汉字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刍的同音字
刍的同笔画
世
丙
丘
业
且
丕
丛
丗
东
乍
乎
乐
主
丝
亗
乬
乧
丱
丼
付
仗
代
们
仙
仔
仪
他
令
仨
仕
仟
仡
仫
仞
伋
仝
仺
仧
仭
仠
仚
仜
仦
仩
仢
仛
兄
冉
册
兰
冋
冊
冎
刊
凸
凹
出
击
刍
凷
刌
刉
刋
写
冬
冯
冮
冭
凥
冚
凧
処
功
加
务
劢
卉
北
匆
包
半
厉
占
卡
卢
印
卯
匝
匜
匇
卟
卮
匄
卌
匃
匛
匞
卭
厈
厇
去
可
右
叶
号
叮
叭
只
史
叽
叼
叫
叩
叨
叹
另
句
司
古
召
发
台
叵
叻
叱
厼
叴
厺
叐
叺
叏
叧
叾
囚
四
囘
囜
囙
圣
圢
圤
圥
圧
圦
处
壭
奶
奴
夯
央
失
头
外
奵
夳
夗
夰
夲
夘
孕
它
宁
宄
宂
尼
尔
对
尻
尕
屴
屶
屷
屳
尒
屵
尓
巧
左
巪
平
幼
帅
布
市
広
庂
庀
庁
帄
弁
廵
归
弗
弘
弍
必
忉
忇
忊
戊
戋
戉
打
扑
扒
扔
戹
扏
扐
払
扖
旧
斥
旦
曱
未
末
本
术
札
朰
朮
正
歺
汁
汇
永
汉
民
母
汀
氐
氿
汈
氾
氕
氻
氶
汄
汅
氺
氷
氹
汃
灭
犯
犰
犮
玄
玉
玊
玌
玍
瓜
甘
甲
申
由
田
电
用
甩
生
甴
疋
疒
白
皮
癶
目
皿
矢
石
矛
禾
示
礼
穴
立
纠
罒
肊
艽
艻
艼
艾
节
艿
芀
芁
衤
讨
让
训
议
讯
记
讦
讧
讪
讫
讱
讬
轧
辽
边
辸
込
辻
辺
邗
邛
邝
邙
邘
邜
邔
邖
邚
钅
闪
阡
阣
阢
阤
阠
饥
饤
驭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