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汉字

拼音:dā; 部首:耳; 笔画:9;

  1. 大耳朵
    • 耷,大耳也。——《玉篇》
  2. 下垂
    • 春兰一下子耷下脸来。——梁斌《播火记》

“耷” 相关成语

详解

汉字“耷”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字形
* 读音:耷,读作dā,也可以读作zhé(在表示耳朵下垂时)。
* 字形:上下结构,上大下耳。
二、字义
1. 作名词时,指大耳朵。这一解释可以在《玉篇》等古籍中找到依据。
2. 作动词时,表示向下垂的动作,如“耷拉”。常用来形容物体(如脑袋、耳朵等)松弛地下垂的状态。
三、常见词组与用法
1. 耷拉:形容物体向下垂,如“脑袋耷拉着”。
2. 低头耷脑:形容惶恐或无精打采的样子。
3. 臊眉耷眼:北京民间俚语,形容垮着脸,没笑脸,不爱搭理人的表情。
四、文化与历史背景
1. 在历史文化中,“耷”字还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有关。他的画作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在一些方言中,“耷”字也有特殊的用法和含义。例如,在江苏泰兴地方方言中,“耷”可以用来形容说话带有明显的外地口音或因先天缺陷所致的口辞不清。在广州方言中,“耷”还有打的意思,如“铁木真打仔——大汗耷细汗”这一歇后语。
综上所述,汉字“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种用法,既可以表示大耳朵的名词意义,也可以表示向下垂的动词意义。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耷”字还与著名画家朱耷及一些方言用法相关联。
的同笔画
便 姿 泿 洿 穿 竿 籿 羿 退 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