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目想 xīn cún mù xiǎng
解释:指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出处: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 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
例句:汝先当求一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高者为山,下者为水。 —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接龙:想望丰采
相关:
- 伤心蒿目 - 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 刿目鉥心 - 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
- 动心骇目 - 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 悦心娱目 - 使心里高兴,使眼睛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意。
- 悦目娱心 -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 惊心夺目 -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 惊心怵目 -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 有心没想 - 指没有情绪,心思不佳。
- 洞心骇目 - 形容使人惊异。
- 爽心豁目 - 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 甘心瞑目 - 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 痴心妄想 -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 目交心通 -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 目成心授 - 目成:用眼光传情达意。指男女相爱,目光传情,两心相许。
- 目眩心花 -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
- 目瞪心骇 -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同“目眐心骇”。
- 耳目导心 - 耳目:视听。耳目的熏染,可以启发人心的善恶。
- 耳目心腹 -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触目伤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 触目儆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详解
成语“心存目想”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音:
- 拼音:xīn cún mù xiǎng。
2. 意思:
- “心存目想”意思是指凝目注视,用心思索。它描述了一种专注且深入的思考状态,其中“心存”表达了内心的专注和留存,“目想”则体现了通过凝视进行深入的思考。
3.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白蘋洲五亭记》,其中提到“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这段话描述了白居易在创作时的构思过程,彰显了其凝神构思的情景。
4. 用法:
- “心存目想”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通常用于描述处事的态度或方法。它适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专心致志、深思熟虑的状态。
5. 示例:
- 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中,有一个关于“心存目想”的典型用例:“汝先当求一墜,张绢素讫,倚之败墜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墜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这段描述展示了通过观察与深思,将败墙之上的景象想象成山水之画的创作过程。
综上所述,“心存目想”是一个表达专注凝视与深思熟虑的成语,适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专注与深入思考的状态。
1. 读音与拼音:
- 拼音:xīn cún mù xiǎng。
2. 意思:
- “心存目想”意思是指凝目注视,用心思索。它描述了一种专注且深入的思考状态,其中“心存”表达了内心的专注和留存,“目想”则体现了通过凝视进行深入的思考。
3.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白蘋洲五亭记》,其中提到“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这段话描述了白居易在创作时的构思过程,彰显了其凝神构思的情景。
4. 用法:
- “心存目想”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通常用于描述处事的态度或方法。它适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专心致志、深思熟虑的状态。
5. 示例:
- 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中,有一个关于“心存目想”的典型用例:“汝先当求一墜,张绢素讫,倚之败墜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墜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这段描述展示了通过观察与深思,将败墙之上的景象想象成山水之画的创作过程。
综上所述,“心存目想”是一个表达专注凝视与深思熟虑的成语,适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专注与深入思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