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蒿目 shāng xīn hāo mù
解释: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出处:[孔夫子]于是乎就喟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正是个伤心蒿目之词,不是个志同道合之语。 —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
例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这句话正是个~之词,不是个志同道合之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接龙:目所未睹
相关:
- 刿心鉥目 - 刿:伤,割;鉥:长针,指用针刺。眼睛被割,心被刺。形容触目惊心。
- 动心娱目 - 打动人心并使人感到快乐。多指声色享乐之事。
- 娱心悦目 -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 悦心娱目 - 使心里高兴,使眼睛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意。
- 悦目娱心 -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 惊心怵目 -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 洞心骇目 - 形容使人惊异。
- 游心寓目 - 指留心观看。
- 痛心伤臆 - 形容悲痛到极点。
- 目成心授 - 目成:用眼光传情达意。指男女相爱,目光传情,两心相许。
- 目成心许 - 目成:用眼光传情达意。指男女相爱,目光传情,两心相许。
- 目眩心花 -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
- 目瞪心骇 -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同“目眐心骇”。
- 耳目心腹 -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触景伤心 -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
- 触目崩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 触目恸心 -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 适心娱目 - 犹言喜心悦目。
- 鉥心刿目 - 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 骇心动目 - 犹言惊心动目。
详解
成语“伤心蒿目”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写:
- 拼音:shāng xīn hāo mù
2. 基本含义:
- 该成语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它形容了一种对世事深感忧虑和伤心的情绪。
3. 成语出处:
- “伤心蒿目”出自战国·宋·庄周的《庄子·骈拇》,其中有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这句话表达了仁人志士对艰危时世的忧虑。另外,该成语也出现在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中。
4. 成语用法:
- “伤心蒿目”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通常用于书面语。它用来形容那些对时代困境或社会问题深感忧虑的人们的心情。
5. 感情色彩与常用程度:
- 该成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通常用于表达一种对时局的深切关心和忧虑。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属于较为生僻的成语。
6. 相关近反义词与使用场景:
- 虽然具体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可能因语境而异,但一般来说,“伤心蒿目”表达的是一种深切的忧虑和关切,因此其近义词可能与“忧心如焚”、“忧心忡忡”等相似。反义词则可能与表达无忧无虑、心情愉悦的词语相对,如“心花怒放”、“喜气洋洋”等。该成语常在描述志士仁人对社会现状或未来命运的深刻担忧时使用。
综上所述,“伤心蒿目”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用于形容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深切忧虑和关切。它承载了古代仁人志士对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1. 读音与拼写:
- 拼音:shāng xīn hāo mù
2. 基本含义:
- 该成语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它形容了一种对世事深感忧虑和伤心的情绪。
3. 成语出处:
- “伤心蒿目”出自战国·宋·庄周的《庄子·骈拇》,其中有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这句话表达了仁人志士对艰危时世的忧虑。另外,该成语也出现在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中。
4. 成语用法:
- “伤心蒿目”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通常用于书面语。它用来形容那些对时代困境或社会问题深感忧虑的人们的心情。
5. 感情色彩与常用程度:
- 该成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通常用于表达一种对时局的深切关心和忧虑。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属于较为生僻的成语。
6. 相关近反义词与使用场景:
- 虽然具体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可能因语境而异,但一般来说,“伤心蒿目”表达的是一种深切的忧虑和关切,因此其近义词可能与“忧心如焚”、“忧心忡忡”等相似。反义词则可能与表达无忧无虑、心情愉悦的词语相对,如“心花怒放”、“喜气洋洋”等。该成语常在描述志士仁人对社会现状或未来命运的深刻担忧时使用。
综上所述,“伤心蒿目”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用于形容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深切忧虑和关切。它承载了古代仁人志士对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