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愣头磕脑 lèng tóu kē nǎo

解释:楞:呆,失神。形容言行鲁莽冒失或发愣的样子。

出处: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愣头磕脑的。 — 老舍《骆驼祥子》

接龙:脑满肠肥

相关:

详解

成语“愣头磕脑”(也作“楞头磕脑”)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音:
- 拼音:lèng tóu kē nǎo(也有读作léng tóu kē nǎo)
2. 意思:
- 该成语形容一个人鲁莽冒失的样子,或者表现出傻呵呵、发呆发愣的神态。它通常用于描绘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显得不够机智或反应迟钝。
3. 成语出处:
- 出自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第十五章:“打头的是小刘,楞头磕脑地就撞了进来,站在一边,光哆嗦,不说话。”此外,《骆驼祥子》中也有提及:“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愣头磕脑的。”
4. 用法与结构:
-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定语、状语,并且多用于口语表达。
- 结构:联合式结构,由“愣头”和“磕脑”两个部分组成,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象。
5.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愣头愣脑、楞头楞脑、楞头呆脑等,这些成语都带有一种愚钝或发呆的意味。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根据语境理解为“机智灵敏”或“从容不迫”等表达相反特质的词语。
6. 感情色彩与常用程度:
- 感情色彩:通常带有贬义,用于调侃或批评某人在特定情境下的不恰当表现。
- 常用程度:一般,不是非常常见但也并非罕见,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交流中。
综上所述,“愣头磕脑”是一个描绘人行为鲁莽、发呆或傻呵呵样子的成语,源自于老舍的文学作品,并在日常口语中有一定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