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八” 词语大全
-
七八
qī bā
1.七八成。表示将近达到某种极限。 2.差不多;大概。 3.七乘八,五十六。 -
丁八
dīng/zhēng bā
顶;顶撞。 -
三八
sān bā
1.指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 2.指三八妇女节。 3.指"三八式"步枪。 -
丘八
qiū bā
"兵"的隐语。 -
二八
èr bā
〈书〉指十六岁:年方~。 -
亡八
wáng/wú bā
1.乌龟或鳖的俗称。 2.旧时指妓院里的管事。 3.詈词。 -
八哥
bā gē
鸟类,椋鸟科。全身漆黑,额前羽毛耸立。双翅有白斑,飞行时显出八字形,故名。中国南方常见鸟类。啄食蝗虫、金龟子等害虫,对农业有益。能仿效其他鸟的鸣声,经训练能模仿人的语音。 -
八厨
bā chú
称东汉度尚等八人。 -
八位
bā wèi
1.八卦之位。 2.指高官。 -
八品
bā pǐn
1.秦汉时后宫爵位有八﹐故称"八品"。 2.魏晋以后﹐官分九品﹐八品为低级官阶。 3.犹八珍。 -
八宇
bā yǔ
1.亦作"八?"。 2.八方之地。 -
八则
bā zé
周代治理都鄙的八项法规。 -
八及
bā jí
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有贤德﹑有影响的八人为"八及"。及﹐谓能引导他人追随众所宗仰之贤人。说有二:(1)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晋陶潜《圣贤群辅录》及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有范滂﹐无翟超。(2)指朱楷﹑田盘﹑疏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宣褒八人。并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
八宥
bā yòu
八种可以原宥的罪情。 -
八仙
bā xiān
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相传神通广大,一日同赴蟠桃会,归途中经过大海,他们乘上各自的宝物渡海。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 -
八代
bā dài
1.八世。 2.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
八奸
bā jiān
古代臣下借以谋权营私的八种手段﹐即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见《韩非子.八奸》。 -
八元
bā yuán
古代传说中的八个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于事也。"《汉书.古今人表》季狸作季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后用以称颂有才德的人。 -
八使
bā shǐ
汉顺帝时的周举﹑杜乔等八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谓之"八使"。 -
八儁
bā jùn
见"八俊"。 -
八到
bā dào
八方所到之地﹐即四方和四隅。 -
八慈
bā cí
汉荀淑八子皆以"慈"为字﹐称为八慈。 -
八埏
bā yán
八殥。 -
八子
bā zǐ
1.秦汉宫内女官名号。 2.诸侯王也有八子﹐位相当于六百石。见《汉书.齐悼惠王传》。 -
八砖
bā zhuān
见"八花砖"。 -
八米
bā mǐ
1.指从谷得米达到八成。 2.称隋卢思道。见"八米卢郎"。 -
八口
bā kǒu
指一家人。 -
八神
bā shén
1.八蜡所祭之神。 2.旧谓主宰宇庙之八神。 3.八方之神。 4.相传帝喾妃所生之八子。 -
八冥
bā míng
见"八溟"。 -
八树
bā shù
指八桂。 -
八维
bā wéi
四方和四隅合称八维。 -
八停
bā tíng
犹言八成。表示多数。 -
八纪
bā jì
犹八维。 -
八校
bā xiào
汉所置八种校尉的合称。 -
八垓
bā gāi
八方的界限。 -
八泽
bā zé
我国古代的八大水泽。即大泽﹑大渚﹑元泽﹑浩泽﹑丹泽﹑泉泽﹑海泽﹑寒泽。 -
八宝
bā bǎo
天子八种印玺的总称。 -
八科
bā kē
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唐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及童子等科。《旧唐书·文苑传中·员半千》:"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八科﹐即指诸科中的八种。宋初以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为讲武殿复试八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 -
八乘
bā chéng
指八龙。 -
八珍
bā zhēn
1.古代八种烹饪法。《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郑玄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也。"宋吕希哲《侍讲日记》:"八珍者﹐淳熬也﹐淳母也﹐炮也﹐捣珍也﹐渍也﹐熬也﹐糁也﹐肝膋也。先儒不数糁而分炮豚羊为二﹐皆非也。"后以指八种珍贵食品。 2.泛指珍馐美味。 -
八字
bā zì
中国算命的一种方法。迷信者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四项就有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即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旧俗男女订婚时须先交换八字帖,也称“庚帖”,或简称“八字”。 -
八材
bā cái
指珠﹑玉﹑石﹑木﹑金属﹑象牙﹑皮革﹑羽毛等八种供制作器物的材料。 -
八坐
bā zuò
见"八座"。 -
八案
bā àn
宋代三司中度支使所分掌的八项政务。 -
八流
bā liú
指渭﹑汉﹑洛﹑泾﹑汝﹑泗﹑沔﹑沃八水。 -
八叉
bā chā
两手相拱为叉。唐温庭筠才思敏捷﹐每入试﹐叉手构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温庭筠﹞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后以"八叉"喻才思敏捷。 -
八窍
bā qiào
眼﹑耳﹑鼻﹑口为七窍﹐生殖孔﹑排泄孔合为一窍﹐共为八窍。 -
八翼
bā yì
《晋书.陶侃传》:"﹝侃﹞又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后作为志愿不遂的典实。 -
八夕
bā xī
七夕的翌日。 -
八世
bā shì
谓三皇五帝。 -
八溟
bā míng
1.亦作"八冥"。 2.即八海。泛指天下所有湖海。亦以指天下。 -
八吟
bā yín
犹八叉。喻才思敏捷。 -
八垠
bā yín
犹八垓。 -
八枋
bā bìng
八柄。 -
八矢
bā shǐ
谓八种箭。 -
八狄
bā dí
古代对北方部族的泛称。 -
八姨
bā yí
唐杨贵妃姊秦国夫人。 -
八簋
bā guǐ
簋为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或食品用的圆口圈足器皿。周制﹐天子八簋。 -
八王
bā wáng
1.晋惠帝(司马衷)时﹐宗室诸王间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详见"八王之乱"。 2.晋代王祥﹑王衍﹑王绥﹑王澄﹑王敦﹑王导﹑王戎﹑王玄的合称。 -
八屯
bā tún
宫苑四周所设的八卫所。 -
八成
bā chéng
1.古代官府治理政务的八种成规。 2.古代依以判罪决事的八种成例。 3.十分之八。 4.多半﹐大概。 -
八玺
bā xǐ
秦汉以后﹐皇帝除传国玺外﹐有六玺;及唐武德间﹐增神玺及受命玺为八玺。 -
八戒
bā jiè
即八关斋。 -
八柄
bā bǐng
古代帝王统驭臣下的八种手段﹐即爵﹑禄﹑予﹑置﹑生﹑夺﹑废﹑诛。 -
八相
bā xiàng
1.指唐玄宗的八宰相: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开元八相》。 2.佛教语。谓如来为化度众生﹐以成道为中心而示现的由生至灭的八个阶段﹐即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见《起信论》。 -
八伯
bā bó
1.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长官﹐分别掌管四方诸侯﹐相传尧舜时皆有。 2.晋代郗鉴﹑阮放﹑卞壸﹑蔡谟﹑胡毋辅之﹑阮孚﹑刘绥﹑羊曼八人﹐时号兖州八伯。 -
八等
bā děng
1.八类。 2.八个等级。 -
八桂
bā guì
1.八株桂树。 2.广西的代称。 -
八体
bā tǐ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后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
八幽
bā yōu
八方幽远之地。 -
八倒
bā dǎo
佛教语。凡夫二乘对涅盘境界的八种偏执之见。或执常﹑乐﹑我﹑净四倒﹐或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四倒。 -
八海
bā hǎi
四方四隅之海。 -
八对
bā duì
旧谓诗有八对。 -
八戎
bā róng
八方之戎。 -
八征
bā zhēng
1.谓为识别人才进行的八种考查。 2.谓生活中所接触的八个方面。 -
八命
bā mìng
1.周代官爵分为九等级﹐称九命。其中八命为王之三公及州牧。 2.泛指朝廷重臣。 3.古人通过龟卜所要求知道的八件事。 -
八脉
bā mài
中医的八种脉名﹐即奇经八脉: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督﹑任﹑带。 -
八书
bā shū
指《史记》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其内容是关于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专题记载和论述。其后正史皆称志。 -
八斗
bā dǒu
见"八斗才"。 -
八威
bā wēi
道教谓八方之神。 -
八经
bā jīng
旧谓八种永恒不变的礼法。 -
八士
bā shì
相传周代八个有才能的人。《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士的时代﹐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宣王时人。并见《论语.微子》宋邢昺疏。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谓为武王时人。 -
八絶
bā jué
八种绝技。 -
八八
bā bā
1.老者之称。 2.八八的乘积,即六十四。 3.谓二物分异或相背。 -
八拜
bā bài
1.封建时代对世交长辈所行的礼节。 2.指结为异姓兄弟。 -
八瀛
bā yíng
1.八海。 2.古谓中国的四方四隅皆有瀛海环其外﹐故亦以借指世界。 -
八会
bā huì
1.中医谓人体内腑﹑脏﹑筋﹑髓﹑血﹑骨﹑脉﹑气八个气血会合的穴位。 2.古代方士以干支厌对阴阳交会占卜吉凶的一种方术。 3.道教谓阐述最高教义之书。 -
八姓
bā xìng
1.祝融之后的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2.晋八姓﹐即栾﹑郄﹑胥﹑原﹑狐﹑续﹑庆﹑伯。 3.北魏八姓﹐即穆﹑陆﹑贺﹑刘﹑楼﹑干﹑嵇﹑尉。 4.五代八姓﹐即梁(朱氏)﹑唐(庄宗李氏;明帝出身沙陀民,姓氏不明;废帝王氏)﹑晋(石氏)﹑汉(刘氏)﹑周(太祖郭氏﹐世宗柴氏)的八姓。 -
八荒
bā huāng
八方边远地区:并吞八荒之心。 -
八夤
bā yín
八方边远之地。 -
八犍
bā jiān
见"八犍度"。 -
八职
bā zhí
周官宰夫的八项职守﹐即正﹑师﹑司﹑旅﹑府﹑史﹑胥﹑徒。 -
八境
bā jìng
指虔州八境。宋孔宗翰守虔州时作《南康八境图》﹐苏轼为之禑即《虔州八境图》诗)。 -
八牖
bā yǒu
古时明堂有九室﹐每室有八牖。牖﹐窗。 -
八番
bā fān
元代对居住于今贵州省贵阳﹑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小龙番﹑大龙番﹑卧龙番﹑程番﹑洪番﹑方番﹑石番和卢番。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于其地设八番罗甸等军民宣慰使司。 -
八节
bā jié
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 -
八俊
bā jùn
1.亦作"八儁"。 2.称同一时代有才望的八人。(1)指东汉的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八人。见《后汉书·周举传》。(2)指东汉的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八人。(3)指东汉的张俭﹑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干八人。并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3.仕宦者的八种捷径。 -
八倍
bā bèi
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 -
八帙
bā zhì
见"八秩"。 -
八寅
bā yín
八方边远之地。 -
八索
bā suǒ
1.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 2.道教附会的书名。 -
八厢
bā xiāng
1.宋时京城外划分的八个居民管理区。每区各置厢官﹐受理争斗讼诉之事;凡情节轻微者﹐可直接论断。 2.宋代指从全国各州调集保卫京师的厢兵。 -
八公
bā gōng
1.汉淮南王刘安门客﹐有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称"八公"。他们奉刘安之招﹐和诸儒大山﹑小山相与论说﹐着《淮南子》。见汉高诱《<淮南子注>序》。《史记.淮南王传》"阴结宾客"司马贞索隐引《淮南要略》﹐田由作陈由﹐毛被作毛周。魏﹑晋以来﹐《神仙传》﹑《录异记》等道家著作以刘安好方技﹐遂附会八公为神仙。 2.晋武帝时﹐以司马孚﹑郑冲﹑王祥﹑司马望﹑何曾﹑荀顗﹑石苞﹑陈骞为八公。见《晋书.职官志序》。 3.北魏明元帝时置八大人官﹐世号"八公"。 -
八灵
bā líng
八方之神。 -
八纲
bā gāng
犹八维。 -
八彩
bā cǎi
见"八采"。 -
八刑
bā xíng
周代对八种犯罪行为所施加的刑罚。《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后来总称刑政为八刑。 -
八秩
bā zhì
1.亦作"八帙"。亦作"八袠"。 2.八十岁。《礼记.王制》:"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本指古代帝王对老人的优待﹐后因称八十岁为八秩﹐九十岁为九秩。 -
八区
bā qū
1.八方;天下。 2.指汉代的八宫院。 3.泛指宫院。 -
八素
bā sù
1.道教书名。 2.道家称其至高的境界。 3.道家对喉咙之称。 4.古书名。 -
八能
bā néng
谓能调和阴阳律历五音等。 -
八柱
bā zhù
1.古代神话传说﹐地有八柱﹐用以承天。 2.比喻能为国家扶颠持危的栋梁之才。 -
八坊
bā fáng
唐代监牧所属八处养马之所。 -
八比
bā bǐ
1.八股文的别称。 2.排律六韵十二句中﹐除首尾两韵外﹐中间四韵八句为八比。四韵之始为承题﹐又称颔比;次称颈比或中比;又其次称腹比;其末称后比。 -
八线
bā xiàn
1.亦作"八缐"。 2.我国古代数学名词。即三角函数之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六线及正矢﹑余矢二线。 -
八列
bā liè
即八佾。 -
八家
bā jiā
1.八户。 2.指唐宋八大家。 3.谓八旗。 -
八九
bā jiǔ
1.八个或九个。 2.十分之八九。 -
八德
bā dé
道家谓道的八种界限。 -
八友
bā yǒu
南朝齐萧衍(梁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交游﹐号为"八友"。见《梁书.武帝纪上》。 -
八才
bā cái
指高阳氏﹑高辛氏之八才子。 -
八煞
bā shà
见"八杀"。 -
八圻
bā qí
八方。 -
八冲
bā chōng
1.泛指要冲之地。 2.指通衢。 -
八族
bā zú
指三国吴八大家族。 -
八佾
bā yì
1.亦作"八溢"。亦作"八羽"。 2.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
八嵎
bā yú
见"八隅"。 -
八水
bā shuǐ
1.八川。《初学记》卷六引晋戴祚《西征记》:"关内八水,一泾,二渭,三灞,四浐,五涝,六潏,七沣,八滈。"唐骆宾王《帝京篇》诗:"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亦用来借指关中地区。 2.即八功德水。 -
八乡
bā xiāng
1.八方。 2.指八方之神。 -
八故
bā gù
八事。 -
八刀
bā dāo
"分"的隐语。 -
八极
bā jí
八方极远的地方: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
八法
bā fǎ
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 2.明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分老疾﹑疲软﹑贪酷﹑不谨四项。成化时加才力不及一项。清代分贪﹑酷﹑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种情况﹐而分别加以处置﹐称八法。 3.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多以指书法。 -
八疵
bā cī
谓人的八种缺点﹐即摠﹑佞﹑谄﹑谀﹑谗﹑贼﹑慝﹑险。 -
八纮
bā hóng
1.八方极远之地。 2.泛指天下。 -
八外
bā wài
犹八表。 -
八垢
bā gòu
佛教语。谓八种妄想﹐即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 -
八党
bā dǎng
即八虎。 -
八师
bā shī
谓可作为师傅的八贤臣。 -
八正
bā zhèng
1.八方的和风。 2.即八正道。佛家语。 -
八咏
bā yǒng
见"八咏诗"。 -
八络
bā luò
见"八落"。 -
八凯
bā kǎi
见"八恺"。 -
八股
bā gǔ
即“八股文”。比喻刻板、空泛的文章、言论等。 -
八物
bā wù
1.用不同方法烹饪的八种精美食物。 2.犹八类。 3.谓八卦。 -
八儒
bā rú
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 -
八方
bā fāng
1.四方和四隅。 2.泛指各方。 -
八卦
bā guà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表示阳)和“--”(表示阴)两种符号,每卦由三爻经不同组合而成。以此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周易》中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 -
八禽
bā qín
古代健身术名。 -
八琼
bā qióng
八石。 -
八恺
bā kǎi
1.亦作"八凯"。 2.相传古代高阳氏的八个才子。 -
八洞
bā dòng
道教谓神仙所居住的洞府﹐有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诸称。后因以"八洞"泛指神仙或修道者的住所。 -
八演
bā yǎn
八方边远之地。 -
八溢
bā yì
见"八佾"。 -
八羽
bā yǔ
见"八佾"。 -
八州
bā zhōu
指中国全土。我国自古有九州之称﹐自京畿而言﹐则为八州。 -
八苦
bā kǔ
佛教宣扬人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忧悲。见《大般涅盘经.圣行品》﹑《法苑珠林.怨苦.八苦》。 -
八舍
bā shè
古代庶子宿卫王宫的八处休沐之所。后借指皇帝近臣宫内住处。 -
八川
bā chuān
古代关中地区灞﹑浐(产)﹑泾﹑渭﹑酆(丰﹑沣)﹑镐(滈﹑鄗)﹑潦(涝)﹑潏(泬)八条河流的总称。 -
八枳
bā zhī
谓大小﹑上下递为藩蔽。枳树芳香多刺﹐可做篱笆﹐故以为喻。《逸周书.小开》:"德枳维大人﹐大人枳维公﹐公枳维卿﹐卿枳维大夫﹐大夫枳维士﹐登登皇皇﹐君枳维国﹐国枳维都﹐都枳维邑﹐邑枳维家﹐家枳维欲无疆。" -
八溪
bā xī
指苑囿中的大小池沼。 -
八殥
bā yín
八方边远的地方。 -
八落
bā luò
1.亦作"八络"。 2.犹八纮。 -
八旗
bā qí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 -
八统
bā tǒng
统治民众的八种方法。 -
八老
bā lǎo
旧时妓院中的仆役。俗称"忘八"。 -
八杀
bā shā
1.亦作"八煞"。 2.古代星命家以九星术推算命运﹐其第八宫曰病厄宫﹐亦称八杀宫﹐简称"八杀"。 -
八次
bā cì
古代庶子宿卫王宫之处。因在王宫之四方四隅﹐故云八。 -
八景
bā jǐng
1.八个胜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晩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如:燕京八景,西湖八景。 2.道教语﹐谓八采之景色。 -
八眉
bā méi
八字眉。传说帝尧八眉。《尚书大传》卷五:"尧八眉﹐舜四瞳子……八眉者如八字。"一说﹐八采眉。 -
八灋
bā fǎ
见"八法"。 -
八石
bā shí
古代道家炼丹所常用的朱砂﹑雄黄﹑雌黄﹑空青﹑云母﹑硫黄﹑戎盐﹑硝石八种石质原料。 -
八识
bā shí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
八衢
bā 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 -
八角
bā jiǎo
1.八角形。 2.八方。 3.植物名。也叫"八角茴香"。常绿灌木﹐初夏开花﹐果实为8--9个木蓇葖,轮生呈星芒状﹐香气浓烈。可作香料﹑佐料。枝叶与果实可提炼"八角茴香油"和"茴香脑"﹐供药用。 -
八觉
bā jué
佛教语。八种恶觉。觉犹言念。一﹑欲觉﹐二﹑瞋觉﹐三﹑恼觉﹐四﹑亲见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见《华严经》卷十三。 -
八邪
bā xié
佛教语。指反于八正道者。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
八裔
bā yì
八方边远地区。 -
八髎
bā liáo
中医学名词﹐即尻骨两旁的四孔。 -
八览
bā lǎn
《吕氏春秋》中的八个大篇名的合称。 -
八蕃
bā fān
1.谓八方蛮夷之地。 2.唐代谓高丽﹑真腊﹑波斯﹑吐蕃﹑坚昆﹑突厥﹑契丹﹑靺鞨为八蕃。 -
八镇
bā zhèn
四方及四隅。 -
八贤
bā xián
八个贤人。 -
八蜡
bā là
周代每年农事完毕﹐于建亥之月(十二月)举行的祭祀名称。 -
八遐
bā xiá
犹八极。 -
八音
bā yīn
①中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对乐器的分类。指金(如钟、铃)、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柷)、匏(如笙)、竹(如笛)八类。②潮州音乐苏锣鼓的俗称。 -
八跪
bā guì
谓蟹的八足。跪﹐蟹足。 -
八证
bā zhèng
中医学名词。我国古代中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把各种疾病的复杂表现综合归纳为八种不同的证候﹐即寒﹑热﹑表﹑里﹑虚﹑实﹑邪﹑正。《元亨疗马集》载有《八证论》篇。 -
八诀
bā jué
汉字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诀。 -
八裴
bā péi
谓晋裴氏家族八人。 -
八袭
bā xí
犹言八重。 -
八貂
bā diāo
唐制﹐左右散骑﹑侍中﹑中书令各二人﹐冠制皆金蝉珥貂﹐号称八貂。 -
八鸾
bā luán
1.亦作"八銮"。 2.八个鸾铃。鸾﹐结在马衔上的铃铛。马口两旁各一﹐四马八铃﹐故称八鸾。 3.称天子车驾。 -
八通
bā tōng
谓通向八方。 -
八薮
bā sǒu
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汉书.严助传》:"九州为家,八薮为囿。"颜师古注:"八薮,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薮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腾。"因八薮分布诸地﹐故也用以指八方或广阔的疆域。 -
八郄
bā xì
春秋晋国郄氏有三卿﹑五大夫﹐故号八郄。 -
八鸿
bā hóng
犹八方。 -
八魁
bā kuí
1.古历法术语。 2.星名。属室宿﹐在鲸鱼座内。 -
八表
bā biǎo
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
八要
bā yào
南朝齐东昏侯时﹐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并专国命﹐佐东昏乱﹐号为"八要"。 -
八谷
bā gǔ
1.八种谷物。指黍﹑稷﹑稻﹑粱﹑禾﹑麻﹑菽﹑麦。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动植.八谷》引《本草》注。一说为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见《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苗为注。 2.星名。 -
八驺
bā zōu
古代贵官出行﹐有八卒骑马前导﹐称"八驺"。 -
八陛
bā bì
八层台阶。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祭坛有八陛。《后汉书.祭祀志上》:"﹝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后以"八陛"称祭神之坛。 -
八鄙
bā bǐ
八方边远之地。 -
八闼
bā tà
见"八达"。 -
八阕
bā què
古代的八种乐歌。 -
八际
bā jì
八方边远之地。 -
八袠
bā zhì
见"八秩"。 -
八虎
bā hǔ
指明武宗时刘瑾﹑马永成等八宦官。 -
八陈
bā zhèn
见"八阵"。 -
八行
bā háng
《后汉书.窦章传》"更相推荐"李贤注引汉马融《与窦伯向(章)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谓信纸一页八行。后世信笺亦多每页八行﹐因以称书信。近代多指请托的信件。 -
八观
bā guān
对人的八种观察方法。 -
八陉
bā xíng
指太行山的八陉。 -
八闽
bā mǐn
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宋时始分为八个府﹑州﹑军﹐元代分为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代改八路为八府﹐清仍之﹐因有八闽之称。 -
八风
bā fēng
1.八方之风。 2.八种季候风。 3.指八音。 4.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 -
八蚕
bā cán
1.谓一年八熟的蚕。 2.指养蚕一岁成熟八次。 -
八龙
bā lóng
1.神话中的八匹龙马。 2.指周穆王的八匹骏马。 3.称东汉荀淑八子。《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李贤注:"'专',本或作'敷'。"后以称扬人家子弟或弟兄。 4.传说中的伏羲兄弟八人﹐世号八龙。 -
八蛮
bā mán
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
八面
bā miàn
1.八张脸。 2.一物的八面。 3.八方。 -
八贵
bā guì
谓北齐胡长粲等八人。 -
八议
bā yì
八辟。 -
八陲
bā chuí
犹八方。 -
八鲜
bā xiān
八种鲜味﹐谓菱﹑藕﹑芋﹑柿﹑虾﹑蟹﹑蛼?﹑萝卜。 -
八马
bā mǎ
1.即八骏。 2.唐时宫门所设仗马。 3.猜拳呼喝八数时用的名称。 -
八译
bā yì
谓辗转多次翻译。 -
八达
bā dá
1.道路八面相通。 2.亦作"八闼"。八牖。 3.三国魏司马懿字仲达﹐兄弟七人都以"达"为字﹐故时号为八达。见《晋书.安平献王孚传》。 4.称三国魏诸葛诞等八位闻达之士。 5.称晋胡毋辅之﹑谢鲲等八位放达之士。 -
八象
bā xiàng
《易》八卦之象。即:干(天)﹑坤(地)﹑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巽(风)﹑震(雷)。 -
八采
bā cǎi
1.亦作"八彩"。亦作"八彩"。 2.八种彩色。 3.《孔丛子.居卫》:"昔尧身修十尺﹐眉分八采。"后因以"八彩"指尧眉或形容帝王容颜。 4.谓隋卢思道作北齐文宣帝挽歌十首﹐被采用八首。 -
八阶
bā jiē
1.亦作"八堦"。 2.八陛。 -
八虞
bā yú
周代八个掌管山泽的官员。 -
八辔
bā pèi
谓四马﹐亦以指八马。 -
八都
bā dū
犹八方。 -
八还
bā huán
佛教语。谓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本所因由处。 -
八邻
bā lín
1.亦作"八隣"。 2.为古代蒙古的一部。 -
八诏
bā zhào
隋唐时期永昌﹑姚州地区有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又有时傍﹑矣川罗识二族﹐通号"八诏"。 -
八部
bā bù
1.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2.南匈奴的八部。 3.指契丹的八部。 -
八隅
bā yú
1.亦作"八嵎"。 2.八方。 -
八銮
bā luán
见"八鸾"。 -
八颂
bā sòng
八占筮之辞。龟占之辞为韵语﹐故名为颂。 -
八顾
bā gù
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八人为八顾(旧题晋陶潜《圣贤群辅录》有刘儒﹐无范滂)。又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祗﹑宣靖﹑公绪恭亦称"八顾"。均见《后汉书.党锢传序》。顾﹐谓能以德行引导他人之意。 -
八辅
bā fǔ
犹八州。 -
八路
bā lù
对八路军的俗称。 -
剌八
là/lá bā
两腿叉开成八字形。 -
南八
nán/nā bā
即唐南霁云,因行八,故称。 -
四八
sì bā
指四时八节。 -
尺八
chǐ bā
古管乐器名。竹制,竖吹,六孔,旁一孔蒙竹膜。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今仍流行于日本,形制稍异,仅五孔,前四后一。也称箫管﹑中管﹑竖篴。 -
忘八
wàng bā
1.龟﹑鳖的俗称。又称王八。多用作詈词。元施惠《幽闺记.天凑姻缘》:"咳,这个天杀的老忘八!"《红楼梦》第四六回:"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去。"一说谓忘记"礼义廉耻孝弟忠信"八字,故云。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王八》。 2.称其妻有外遇的男子。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今人以妻之外淫者,目其夫为乌龟。"因以龟之俗称呼之。 -
斗八
dǒu/dòu bā
我国传统建筑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处理。多为方格形,凸出﹐有彩色图案。 -
柳八
liǔ bā
唐柳宗元排行第八,因以为其别称。 -
王八
wáng bā
1.《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按,王建排行八,故称"王八"。后用为詈词。 2.特指妻有外遇的男子。 3.龟和鳖的俗称。 -
白八
bái bā
指螃蟹的八条腿。 -
八座
bā zuò
1.亦作"八坐"。 2.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东汉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三国魏﹑南朝宋齐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隋唐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清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3.指八抬轿。 -
第八
dì bā
复姓。汉有第八矫。见《元和姓纂》卷八引《风俗通》。 -
腊八
là/xī bā
(~儿)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民间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