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璧台 bì tái

《穆天子传》卷六:"天子乃为之台,是曰重璧之台。"郭璞注:"言台状如垒璧。"后用"璧台"形容华美的高台。

相关:

详解

璧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出处:
- 读音:bì tái
- 出处:璧台一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卷六中,原文为“天子乃为之台,是曰重璧之台。”
2. 词义解释:
- 璧台在古文中原指一种特定的高台,即“重璧之台”。根据郭璞的注解,“言台状如垒璧”,即形容其形状如同垒砌的玉璧,因此得名。
- 后来,“璧台”一词被引申为形容华美的高台,成为了一种文学上的象征和比喻。
3. 文学应用:
- 璧台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描绘宫殿、园林或其他建筑的壮丽与华美。例如,在唐代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之一中,“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一句,便通过璧台的形象,展现了宫殿的庄严与华美。
4. 文化内涵:
- 璧台作为古代建筑的象征,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建筑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其背后蕴含的是古人对和谐、平衡、对称等美学原则的追求与体现。
综上所述,璧台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词语,其词义经历了从具体的高台到华美高台的引申和演变,成为了文学和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