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避影敛迹 bì yǐng liǎn jì

解释: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出处: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 宋·叶適《刘建翁墓志铭》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隐藏自己

近义:避影匿形|

相关:

详解

成语“避影敛迹”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bì yǐng liǎn jì
* 结构: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二、解释
“避影敛迹”意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为了避免被察觉或引起注意而故意隐藏自己的行踪或活动。
三、用法
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主要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物隐藏自己的状态或行为。
四、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叶适的《刘建翁墓志铭》,其中有句:“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这表明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躲避不利的情况或避免被追究,人们会选择隐蔽自己的行踪。
五、近义词
“避影匿形”是“避影敛迹”的近义词,两者都表达了隐藏、躲避的含义。
综上所述,“避影敛迹”是一个古代产生的中性成语,用于形容人或事物隐蔽起来,不露形迹的状态或行为。其出处可追溯到宋代文献,且在句子中有着特定的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