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正心 chéng yì zhèng xīn
解释:诚:真心实意;正:纠正。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出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接龙:心非巷议
相关:
- 三心两意 - 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同“三心二意”。
- 三心二意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 二心三意 -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 二心两意 - 形容意志不专一、不坚定。
- 双心一意 - 双心:彼此的心意。指彼此的心意一致。
- 同心一意 - 指心志一致。
- 回心转意 -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 安心落意 - 放心,无忧虑。
- 心宽意爽 - 指心情开朗,意兴闲适自得。
- 心忙意急 - 犹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 心悦诚服 -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 心摩意揣 - 摩:揣测;揣:量度。用心揣摩测度。
- 心正气和 - 内心正直,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 心满意足 - 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 心烦意冗 - 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同“心烦意乱”。
- 心虔志诚 -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 意乱心忙 - 犹心忙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 用心措意 - 指存心留意。
- 称心快意 - 遇事如意,心情舒畅。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 趁心像意 -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详解
“诚意正心”这一成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虽然“诚意正心”不是《论语》、《大学》等经典中直接出现的四字成语,但它融合了儒家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核心理念。下面是对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
1. 诚意:
* “诚”指的是真诚、诚实。在儒家思想中,“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体现在人的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欺骗。
* “意”则指的是意念、意愿。它代表一个人的内心所想和追求。
* “诚意”结合起来,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和纯洁,不掺杂任何虚假和私欲。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
2. 正心:
* “正”在这里指的是端正、正直,代表一种道德上的正确和公正。
* “心”指的是人的内心、思想。在儒家看来,“心”是道德行为的源泉,一切善恶都源于心。
* “正心”意味着要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端正,不受外界邪恶和私欲的侵蚀。它要求人们时刻反省自己,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道德标准。
综合解释:
“诚意正心”整体上强调了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应该达到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真诚和纯洁,同时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正直和公正的。这一成语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内心修养来实现道德提升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诚意正心”也可以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指导人们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1. 诚意:
* “诚”指的是真诚、诚实。在儒家思想中,“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体现在人的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欺骗。
* “意”则指的是意念、意愿。它代表一个人的内心所想和追求。
* “诚意”结合起来,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和纯洁,不掺杂任何虚假和私欲。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
2. 正心:
* “正”在这里指的是端正、正直,代表一种道德上的正确和公正。
* “心”指的是人的内心、思想。在儒家看来,“心”是道德行为的源泉,一切善恶都源于心。
* “正心”意味着要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端正,不受外界邪恶和私欲的侵蚀。它要求人们时刻反省自己,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道德标准。
综合解释:
“诚意正心”整体上强调了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应该达到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真诚和纯洁,同时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正直和公正的。这一成语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内心修养来实现道德提升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诚意正心”也可以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指导人们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