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盲瞽之言 máng gǔ zhī yán

解释:盲瞽:眼睛瞎,比喻不明事理。指见识短浅或没有分寸的话。常用作自谦语。

出处: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 — 汉·王充《论衡·谢短》

例句:如不见怪,小弟也有一句~。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接龙:言听谋决

相关:

  • 一偏之言 -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片面的看法。
  • 一言之信 - 信:信用。对自己说的话都很讲信用。
  • 一言蔽之 - 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不言之化 - 化:教化。不通过语言进行教育而收到的感化作用。
  • 刍荛之言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 变色之言 -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 姑妄言之 - 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 宣之使言 - 宣:放,开导。引导人民,使他们敢于发表意见。
  • 无稽之言 - 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 瞽旷之耳 - 瞽:眼睛瞎;瞽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天生的盲人,能辨别五音六律。形容听觉十分灵敏。
  • 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 肤受之言 -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 荒唐之言 - 指荒诞无稽的言论。
  • 药石之言 -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 解构之言 - 解构:附会,捏造。指牵强附会或胡乱捏造的话。
  • 言之有物 -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
  • 言之有理 - 说的话有道理。
  • 言之有礼 - 说的话有道理。
  • 负薪之言 - 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
  • 违心之言 - 违;违背。违背个人心意的言论。

详解

成语“盲瞽之言”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信息
* 成语名称:盲瞽之言
* 拼音:máng gǔ zhī yán
二、解释
* “盲瞽”意指眼睛瞎,用来比喻不明事理。
* “盲瞽之言”整体意指没有分寸的话或见识短浅的话。
三、用法与语境
* 常用作自谦语,表示自己的话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
四、出处
* 该成语出自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原文中有“如不见怪,小弟也有一句盲瞽之言”的表述。
* 另外,有资料提及该成语也可能源自汉朝王充的《论衡•谢短》,其中有“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的描述,但此处并未直接使用“盲瞽之言”这一成语。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暂无明确的近义词。
* 反义词:暂无明确的反义词。
六、示例与用法
* 在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中,该成语被用作自谦的表达方式,表示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希望听者不要见怪。
综上所述,“盲瞽之言”是一个用于自谦的成语,表示自己接下来的话可能见识短浅或没有分寸,希望听者能够谅解。该成语出自清代文学作品《儒林外史》,并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的使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