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仪” 词语大全
-
三仪
sān yí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
上仪
shàng/shǎng yí
1.最高的法则。 2.隆重的礼节。 3.崇尚仪节。上,通"尚"。 -
不仪
bù yí
不善。 -
丑仪
chǒu yí
丑陋的外貌。 -
世仪
shì yí
犹世范。 -
两仪
liǎng yí
①指天地。《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②指阴阳,男女:淆乱两仪。 -
中仪
zhōnɡ yí
唐称礼部郎中为中仪,员外郎为小仪。唐郑谷《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淡转中仪。"一说,指礼部员外。 -
丧仪
sāng/sàng yí
丧事的仪式。 -
丰仪
fēng yí
风度仪表。 -
乐仪
lè/yuè yí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
九仪
jiǔ yí
1.天子接待不同来朝者而制定的九种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公﹑卿﹑大夫﹑士也。"后称朝见天子之礼为九仪。 2.周代对九种命官的授命仪式。 3.《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毛传:"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后因以"九仪"指聘嫁的仪节。 -
习仪
xí yí
演习礼仪。 -
书仪
shū yí
1.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 2.旧时馈赠钱物所写的礼帖和封签。泛指馈赠的钱物。 -
二仪
èr yí
1.指天地。 2.指日﹑月。 -
云仪
yún yí
1.道教语。鬓发的别称。 2.道教语。耳神名。 -
五仪
wǔ yí
1.古代五等爵的礼仪。 2.五等。 -
仪庙
yí miào
宗庙。 -
仪桥
yí qiáo
桥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遂宁县。 -
仪正
yí zhèng
仪鸾司大使的别称。明初设仪鸾司,正职称大使,不久废,改置锦衣卫,因以代称锦衣卫长官。 -
仪廙
yí yì
三国魏丁仪丁廙兄弟的合称。二人有才名。 -
仪幕
yí mù
指赞理地方政务的幕职。 -
仪式
yí shì
指典礼秩序形式:签字仪式。 -
仪宾
yí bīn
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 -
仪止
yí zhǐ
仪表举止。 -
仪干
yí gān/gàn
仪容体格。 -
仪操
yí cāo
仪容节操。 -
仪掾
yí yuàn
泛称地方掌刑律的属官。 -
仪氏
yí shì/zhī
指仪狄。 -
仪极
yí jí
宇宙的极则;自然的规律。语本《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仪形
yí xíng
1.仪容;形体。 2.谓画其形貌。 3.效法。 4.行法规;做楷模。 5.典范;楷模。 -
仪数
yí shù/shǔ/shuò
礼仪规定的等级。 -
仪望
yí wàng
仪容;外表。 -
仪度
yí dù/duó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 2.礼仪法度。 3.仪容风度。 -
仪尚
yí shàng
战国时张仪与靳尚的并称。二人为屈原外交﹑政治主张的敌对者。 -
仪导
yí dǎo
导引,开路的仪仗。 -
仪序
yí xù
礼仪的秩序。 -
仪文
yí wén
礼仪形式。 -
仪方
yí fāng
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 -
仪注
yí zhù
1.指测天的法式。 2.制度;仪节。 -
仪康
yí kāng
仪狄杜康的并称。古代传说中,二人以善酿著名。 -
仪服
yí fú/fù
礼服。 -
仪测
yí cè
测度。 -
仪景
yí jǐng
指月亮。仪,通"娥"。娥,嫦娥。 -
仪漏
yí lòu
即漏刻。因漏刻是计时的仪器,故名。 -
仪检
yí jiǎn
礼仪;规矩。 -
仪态
yí tài
指人的容貌举止风度等:仪态万方。 -
仪床
yí chuáng
犹言灵床。 -
仪法
yí fǎ
礼仪法度。 -
仪律
yí lǜ
法规。 -
仪渠
yí qú/jǔ
古国名。 -
仪比
yí bǐ
比拟;比匹。 -
仪曹
yí cáo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
井仪
jǐng yí
古代射礼的五种射法之一。 -
仪舆
yí yú
皇后﹑妃嫔所乘的肩舆。其制依次稍有别。 -
仪轨
yí guǐ
礼法规矩。 -
仪象
yí xiàng
1.以为模式。 2.形象。 3.以仪器观测天象。 -
仪质
yí zhì
姿容;风度。 -
仪缀
yí zhuì
威仪,外观。 -
仪矩
yí jǔ
仪法规矩。 -
仪禽
yí qín
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凤凰来仪。" -
仪状
yí zhuàng
仪容形状。 -
仪躅
yí zhú
轨迹,法度。 -
仪舌
yí shé
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
仪观
yí guān/guàn
仪表。 -
仪皇
yí huáng
娥皇,舜妃。仪,通"娥"。 -
仪辔
yí pèi
犹言法驾。 -
仪秦
yí qín
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 -
仪物
yí wù
指用于礼仪的器物。语本《书.洛诰》:"仪不及物。"孔传:"威仪不及礼物。" -
仪衡
yí héng
1.测度衡量。 2.指观测仪器。 -
仪礼
yí lǐ
礼仪,礼节。 -
仪表
yí biǎo
1.人的外表。 2.各种测定仪。 -
仪禁
yí jīn/jìn
礼仪的约束。 -
仪羽
yí yǔ
1.仪禽。凤凰的别称。 2.比喻美德善行可为人表率。语本《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孔颖达疏:"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 -
仪节
yí jié
1.礼法;礼节。 2.谓仪礼的程序形式。 -
仪范
yí fàn
1.礼法,礼仪。 2.仪容,风范。 3.作为典范。 4.典范,表率。 -
仪相
yí xiāng/xiàng
仪表容貌。 -
仪轸
yí zhěn
战国时纵横家张仪陈轸的并称。 -
仪盆
yí pén
盥盆。汉代皇帝出行时,随从捧之。 -
仪衍
yí yǎn
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公孙衍的并称。 -
仪车
yí chē/jú
皇后﹑妃﹑嫔所乘的车驾。其制依次稍有别。 -
仪狄
yí dí
1.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 2.用为酒的代称。 -
仪章
yí zhāng
仪节。 -
仪貌
yí mào
形容;外貌。 -
仪的
yí de
目标;目的。 -
仪训
yí xùn
仪礼﹑训诫。 -
亨仪
hēng/pēng yí
见"享仪"。 -
享仪
xiǎng yí
1.亦作"亨仪"。 2.祭祀的仪式。 -
仙仪
xiān yí
指皇家的仪仗。 -
仪卫
yí wèi
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
仪同
yí tóng/tòng
见"仪同三司"。 -
仪适
yí shì/kuò
仪式;礼节。 -
仪司
yí sī
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
仪饰
yí shì
古代依照礼仪制度佩带或应用的装饰物。 -
仪囊
yí náng/nāng
隋代御史中丞前,仪卫所执,接受弹章﹑诉辞的袋子。 -
仪号
yí hào/háo
礼仪与名号。 -
仪鸾
yí luán
1.指仪鸾殿。 2.官署名。五代梁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宋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 -
仪采
yí cǎi/cài
仪表风采。 -
仪品
yí pǐn
1.礼制;品级。 2.威仪与品节。 -
仪令
yí líng/lǐng/lìng
法令。 -
仪体
yí tǐ/tī/bèn
礼仪的程序法式。 -
仪门
yí mén
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 -
仪坤
yí kūn
1.唐代为未祔庙皇后所立的祀庙名。 2.称皇后庙的祀乐。 -
仪凤
yí fèng
1.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2.晋宫中楼名。 3.指元代管理乐工的机构仪凤司。 4.南京城门名。 -
仪马
yí mǎ
1.庙中的偶马。 2.皇帝仪卫中用作导引的马。 -
仪典
yí diǎn
礼法;仪式。 -
仪举
yí jǔ
仪容举止。 -
仪仪
yí yí
仪态整肃貌。 -
仪剑
yí jiàn
仪卫所持之剑。亦借指仪卫中之捧剑者。 -
仪迹
yí jì
犹言灵迹。 -
令仪
líng/lǐng/lìng yí
1.谓整肃威仪。 2.指美好的仪容﹑风范。 3.盛美的典礼。 -
仪官
yí guān
泛称掌礼仪的官。 -
仪钟
yí zhōng
指音制标准的乐钟。 -
仪宇
yí yǔ
仪容;器量。 -
仪伞
yí sǎn
指用为仪仗的伞。 -
仪仗
yí zhàng
古代用于仪卫的兵仗。指帝王、官员出行时护卫所持的旗、伞、扇、兵器等。现指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首脑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
仪台
yí tái/tāi
1.古台名。旧址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 2.泛称行礼仪的高台。 -
仪堂
yí táng
鸿胪寺的别称。 -
仪从
yí cóng/zòng
仪卫随从。 -
仪容
yí róng
仪表;容貌。 -
仪刑
yí xíng
1.效法。 2.为法,做楷模。 3.楷模;典范。 4.仪容,风范。 -
仪制
yí zhì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2.仪态,形制。 3.官名。明清属礼部。 -
仪位
yí wèi
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玄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
仪则
yí zé
法则。 -
仪迓
yí yà
谓排列仪仗以迎客。 -
仪型
yí xíng
1.同"仪刑"。 2.做楷模,做典范。 3.楷模;典范。 4.仪容。 -
仪部
yí bù
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
仪刀
yí dāo
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 -
仪准
yí zhǔn
法度标准。 -
仪韶
yí sháo
宫廷乐章的美称。语本《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韶,舜乐名。" -
仪锽
yí huáng
指用为仪仗的斧钺。 -
仪天
yí tiān
1.测候天体。 2.与天相比配。 3.宋代所用历法之一。 -
仪图
yí tú
揣想忖度。 -
仪器
yí qì
指科学技术上用于实验﹑计量﹑观测﹑检验﹑绘图等的器具或装置。 -
仪驾
yí jià
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
佛仪
fó/fú/bì/bó yí
佛像。 -
俗仪
sú yí
世俗的仪式礼节。 -
修仪
xiū yí
古女官名。 -
候仪
hòu yí
即浑天仪。古代观测天象的一种仪器。 -
光仪
guāng yí
光彩的仪容。称人容貌的敬词,犹言尊颜。 -
公仪
gōng yí
1.官家的礼仪。 2.复姓。周代鲁国有公仪休。见《史记.循吏列传》。 -
六仪
liù/lù yí
1.谓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等六种礼仪。 2.唐开元时﹐宫内设女官﹐其中有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合称"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皇后之礼仪。见《新唐书.百官志二》﹑《新唐书.后妃传序》。 -
典仪
diǎn yí
典礼仪式。 -
内仪
nèi/nà yí
谓可为天下懿范的后妃言行。 -
军仪
jūn yí
1.军队的礼仪。 2.军事仪仗。 -
凤仪
fèng yí
1.凤凰的仪态。 2.比喻英俊的姿容。 -
凶仪
xiōng yí
丧葬礼仪。 -
别仪
bié yí
1.不同的仪节。 2.别敬。 -
匪仪
fěi yí
菲薄的礼物。匪,通"菲"。 -
古仪
gǔ yí
1.古旧的式样。 2.古代的礼仪。 -
司仪
sī yí
1.官名。《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齐有司仪署,隋唐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以后不设。明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2.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3.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 -
四仪
sì yí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 3.见"四威仪"。 -
国仪
guó yí
国家的礼仪;朝廷的礼仪。 -
土仪
tǔ yí
送人的土产:区区土仪,不成敬意。 -
圣仪
shèng yí
帝王的威仪。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
坤仪
kūn yí
1.大地。 2.仪表。相术家以地上的五岳﹑四渎比喻人的五官及脸上各部位,故称人的容貌仪表为"坤仪"。 3.犹母仪。多以称颂帝后,言为天下母亲之表率。 -
大仪
dà yí
1.太极。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混沌之气。 2.仪范;大法。 3.唐代礼部尚书的别称。 -
天仪
tiān yí
1.谓天之光仪。 2.指天子的容仪。 3.上天规定的法度。 -
太仪
tài yí
1.天帝的宫庭。 2.公主之母的称号。唐以诸王之母为太妃﹐贞元六年又从吏部郎中柳冕议﹐以公主之母为太仪﹐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太﹐谓因子而尊;仪﹐取母仪之盛。 -
失仪
shī yí
不符合礼节仪式;没有礼貌。 -
夷仪
yí yí
通常的礼仪。 -
奠仪
diàn yí
指送给丧家用于祭奠的财物。 -
如仪
rú yí
按照仪式。如:行礼如仪。 -
妇仪
fù yí
谓妇女的容德规范。 -
妙仪
miào yí
高妙的法度。 -
姿仪
zī yí
1.容貌,仪表。 2.谓美好的仪态。 -
威仪
wēi yí
①古代典礼活动中的礼仪:三代威仪,尽在是矣。②庄重的仪容、举止: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③佛教谓僧人的行、坐、住、卧等行为举止,合乎戒规:四威仪|威仪对月闲。 -
婉仪
wǎn yí
1.美好的仪态。 2.女官名。 -
婚仪
hūn yí
结婚的仪式。 -
宗仪
zōng yí
指有关宗庙的典章礼仪。 -
官仪
guān yí
1.官府的礼仪。 2.做官者的仪容风度。 -
尊仪
zūn yí
对人仪表容貌的敬称。 -
宫仪
gōng yí
谓宫中之女子。仪,通"娥"。 -
宸仪
chén yí
1.帝王的仪仗。 2.帝王的仪容。 -
容仪
róng yí
1.容貌举止;容貌仪表。 2.礼仪。 3.引申为仪仗﹑随从。 -
宾仪
bīn yí
宾客所遵行的礼仪。 -
小仪
xiǎo yí
1.礼仪细节。 2.唐代礼部主事的别称。 -
展仪
zhǎn yí
谓申其礼仪。 -
尚仪
shàng yí
唐﹑五代宫中女官名。 -
巡仪
xún yí
指御史出巡地方时的威仪。 -
币仪
bì yí
进献的礼品。 -
常仪
cháng yí
1.通常的仪式。 2.人名。上古黄帝臣。 3.人名。上古帝喾妃。娵訾氏女,帝挚母。 4.人名。同"嫦娥"。神话传说中的奔月者。"仪"与"娥"古同音通用。 -
干仪
gān/gàn yí
1.天道;天纲。 2.喻帝王。 -
愆仪
qiān yí
失礼。 -
彝仪
yí yí
常礼,一定的仪式。 -
形仪
xíng yí
仪容;仪表。 -
律仪
lǜ yí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 2.法律和礼节。 -
徽仪
huī yí
美好的仪容。 -
心仪
xīn yí
向往;仰慕: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心仪已久。 -
忏仪
chàn yí
忏法。 -
我仪
wǒ yí
我的匹配。 -
拟仪
nǐ yí
模仿其法度;仿效。 -
整仪
zhěng yí
谓检查仪仗,使具备威仪。 -
文仪
wén yí
礼节仪式。 -
方仪
fāng yí
谓大地。 -
无仪
wú yí
没有威仪。《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毛传:"妇人质无威仪也。"一说,没有专善。郑玄笺:"仪,善也。妇人无所专于家事,有非,非妇人也;有善,亦非妇人也,惟议酒食尔,无遗父母之忧。"朱熹集传:"仪,善……盖女子以顺为正,无非足矣,有善则亦非吉祥可愿之事也。" -
旧仪
jiù yí
犹古礼。 -
旷仪
kuàng yí
空前的典礼。 -
昭仪
zhāo yí
古女官名。汉元帝始置。为妃嫔中的第一级。昭仪,言昭显女仪,以示隆重。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参阅《汉书.外戚传序》﹑《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 -
来仪
lái yí
1.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语出《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颖达疏:"箫韶之乐作之九成,以致凤皇来而有容仪也。"《后汉书.左雄传》:"汉世良吏﹐于兹为盛﹐故能降来仪之瑞﹐建中兴之功。"李贤注:"宣帝时凤皇五至﹐因以纪年。"唐郑嵎《津阳门诗》:"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后因用以代称凤凰。 2.比喻杰出人物的降临。 3.比喻爱慕之人的来临。 -
晷仪
guǐ yí
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 -
曜仪
yào yí
1.闪耀光辉的仪容。 2.北齐武成帝后宫女官名称。 -
月仪
yuè yí
篇名。史称南朝梁任昉八岁时所作﹐辞义甚美。事见《南史.任昉传》。原文已佚。后用为年幼聪慧过人的典实。 -
权仪
quán yí
变通的礼制。 -
束仪
shù yí
奉师的酬礼。束,束修。 -
杜仪
dù yí
杜康和仪狄的并称。指最早造酒的人。 -
标仪
biāo yí
崇高的仪则。 -
款仪
kuǎn yí
纳款的礼物。 -
正仪
zhèng yí
1.准则,典范。 2.端庄的仪态。 -
母仪
mǔ yí
1.人母的仪范。多用于皇后。 2.指作母亲的仪范。 3.为母之道。 -
民仪
mín yí
民之仪表。指贤人。 -
汉仪
hàn yí
汉官威仪。泛指中国礼仪制度。 -
法仪
fǎ yí
法度礼仪。 -
浑仪
hún yí
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也叫浑天仪。 -
淑仪
shū yí
女官名。晋武帝置。宋﹑齐﹑梁﹑陈各朝因之。而后或置或否。 -
游仪
yóu yí
古代测星的仪表名。 -
灵仪
líng yí
1.神灵或圣贤的图像。 2.死者的遗像。 3.出殡时的仪仗。 -
献仪
xiàn yí
推荐贤者。 -
玄仪
xuán yí
天象。 -
玉仪
yù yí
1.浑天仪的别名。 2.美好的仪容。 -
璧仪
bì yí
日月的仪则。喻帝王的威仪。 -
由仪
yóu yí
《诗.小雅》逸篇名。《诗.小雅.由仪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后因以谓万物之生各得其宜。 -
登仪
dēng yí
进献礼物。 -
皇仪
huáng yí
皇帝的仪容。 -
盛仪
shèng/chéng yí
1.隆重的仪式。 2.丰厚的礼品。 -
相仪
xiāng/xiàng yí
1.赞礼;司仪。 2.容貌仪态。 -
真仪
zhēn yí
真容。 -
瞻仪
zhān yí
瞻仰效法。 -
礼仪
lǐ yí
礼节和仪式:~周到ㄧ外交~。 -
祀仪
sì yí
祭祀的程式。 -
神仪
shén yí
1.指遣像;神像。 2.神情仪表。 3.泛指状貌。 -
祭仪
jì/zhài yí
祭祀仪式。 -
禽仪
qín yí
犹禽妆。 -
科仪
kē yí
犹科式。 -
秘仪
mì/bì yí
隐藏仪形。 -
秦仪
qín yí
战国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并称。 -
程仪
chéng yí
1.亦称"程敬"。 2.旧时赠送旅行者的财礼。 -
穹仪
qióng yí
天。 -
立仪
lì yí
确立准则或法度。 -
简仪
jiǎn yí
中国古代用来测量天体坐标的天文仪器。1276年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因简化和革新了结构复杂的浑仪而得名。取消黄道坐标环组,把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两种环组分别构成独立装置,并将刻度划分得更精细,以提高观测精度。 -
羽仪
yǔ yí
1.《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孔颖达疏:"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后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2.犹翼翅。 3.引申为辅翼。 4.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 5.指帝王卫队。 -
肄仪
yì yí
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 -
节仪
jié yí
节日礼物。 -
茶仪
chá yí
赠钱财供饮茶用。多自谦钱礼菲薄。 -
菲仪
fēi/fěi yí
谦辞,菲薄的礼物。 -
葬仪
zàng yí
葬礼。 -
衡仪
héng yí
公平的法规。 -
表仪
biǎo yí
1.犹法度。 2.表率,仪范。 -
规仪
guī yí
规章仪式。 -
训仪
xùn yí
庭训和仪范。 -
设仪
shè yí
谓设立诸侯与诸臣的礼仪。 -
讲仪
jiǎng yí
1.讲经说法的仪物。 2.谓讲修礼仪。 -
谢仪
xiè yí
谢礼﹐酬金。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