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第二个字:山” 词语大全

  • 三山 sān shān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 上山 shàng/shǎng shān
    1.登山,到山上。 2.指到山里打游击。 3.指蚕上簇结茧。山,指蚕簇。
  • 下山 xià shān
    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后以"下山"借指妇女被丈夫遗弃。
  • 丘山 qiū shān
    1.山丘;山岳。 2.指山林。 3.坟墓。 4.比喻重﹑大或多。
  • 丛山 cóng shān
    连绵的山岭。
  • 东山 dōng shān
    《诗·豳风》篇名。相传是周公东征归来后周人的作品,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胜利返回的喜悦,也有家园荒芜的感叹。
  • 丹山 dān shān
    1.南方当日之地。 2.古谓产凤之山名。 3.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 4.地名。指丹州,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
  • 为山 wéi/wèi shān
    喻建立功业。
  • 主山 zhǔ shān
    1.群山中最高或最大的山。 2.指山水画布局中占突出位置的山。
  • 丽山 lì/lí shān
    1.谓附着于山。 2.山名。即骊山。 3.复姓。
  • 乐山 lè/yuè shān
    爱好山。
  • 乔山 qiáo shān
    即桥山。黄帝葬地。在今陕西省境内。
  • 九山 jiǔ shān
    1.九州的大山。 2.九座山。《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歧山﹑太行﹑羊肠﹑孟门。"金元好问《颖亭留别》诗:"七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施国祈笺注:"九山,案轘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大陉﹑大熊﹑大茂﹑具茨是也。" 3.指九嶷山。
  • 乡山 xiāng shān
    家乡的山。借指故乡。
  • 买山 mǎi shān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载:"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后以"买山"喻贤士的归隐。亦用以形容人的才德之高。
  • 云山 yún shān
    1.云和山。 2.高耸入云之山。 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 五山 wǔ shān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2.五座山。指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 3.五座山。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4.五大佛寺。皆建于南宋。即杭州径山兴盛万寿寺﹑北山景德灵隐寺﹑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宁波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
  • 他山 tā shān
    1.别处的山。 2.引申泛指山石。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 4.清查慎行的别称。
  • 亢山 kàng shān
    高山。
  • 介山 jiè shān
    1.山名。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春秋晋介之推隐居此山,故名。 2.山名。在山西省闻喜县。
  • 仙山 xiān shān
    1.仙人居住的山。 2.比喻远离市廛的幽静所在。
  • 仰山 yǎng/áng shān
    山名。在今江西宜春南。唐属袁州。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之一的唐高僧慧寂曾修行于此,并以此为号。
  • 仲山 zhòng shān
    1.指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烝民》。 2.山名。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传说汉高祖兄刘仲葬其地。唐唐彦谦有《仲山》诗。
  • 伐山 fá shān
    见"伐山语"。
  • 佛山 fó shān
    广东省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上广州西南,人口30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现为丝纺工业中心。香云纱和艺术陶瓷为其名产。
  • 保山 bǎo shān
    旧称保人或媒人。
  • 假山 jiǎ/jià shān
    园林中用石块(大多是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小山。
  • 入山 rù shān
    1.进入山里。 2.指隐居。
  • 公山 gōng shān
    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山弗扰。见《论语.阳货》。
  • 关山 guān shān
    关口和山岳:~迢递(形容路途遥远)。
  • 兼山 jiān shān
    两山重叠。形容静止﹐比喻应安于所处的地位。语出《易.艮》:"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孔颖达疏:"两山重迭﹐止义弥大﹐故曰兼山﹐艮也……止之为义﹐各止其所﹐故君子于此之时﹐思虑所及不出其己位也。"
  • 冥山 míng shān
    1.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极﹐而南行以观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后以喻预期的目标。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阳县。
  • 冰山 bīng shān
    海洋中漂浮的巨大冰块。由大陆冰川边缘伸出的巨大冰舌断裂,滑落于海洋中形成。多见于大陆冰川外围的海洋。冰川会对航行的船只带来威胁。
  • 冶山 yě shān
    山名。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北,产铜铁及磁石。相传为汉吴王濞铸钱之地。
  • 凤山 fèng shān
    1.今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的省称。 2.借指蔡京。
  • 凫山 fú shān
    山名。在山东省邹县西南,因形如凫飞得名。
  • 出山 chū shān
    原指隐士离开居处出任官职,后也泛指出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 刀山 dāo shān
    1.佛教语。地狱中的酷刑之一。 2.喻极险恶的境地。
  • 刊山 kān shān
    1.砍伐山上树木。 2.摩崖刻石。
  • 刺山 cì/cī shān
    旧传甘肃敦煌东南一百三十里有悬泉水,出龙勒山腹。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沙洲》。后遂以为典实。
  • 劈山 pī/pǐ shān
    开山。如:劈山引水。
  • 北山 běi shān
    1.泛指北面的山。 2.山名。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3.山名。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 匡山 kuāng shān
    1.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2.山名。在四川省江油县西,亦名大匡山﹑大康山。 3.山名。在浙江省龙泉县。此山四旁奋起,而中部低下,状如箕匡,故名。
  • 千山 qiān shān
    全称“千华山”,又称“千朵莲花山”。在辽宁省鞍山市东南。有峰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名。占地300平方千米,海拔708米。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名胜古迹有无量观、龙泉寺、仙人台、五佛顶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半山 bàn shān
    1.山半腰。 2.王安石在钟山的故宅。 3.王安石的别号。
  • 南山 nán/nā shān
    1.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指祁连山。 3.指南屏山。 4.指荆南山,亦名君山﹑铜官山。三国吴孙皓封为南岳,在今江苏宜兴县南,即所谓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周处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简称。
  • 博山 bó shān
    博山炉的简称。
  • 历山 lì shān
    古山名。相传舜耕历山。所在地点说法不一。
  • 厓山 yá shān
    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
  • 压山 yā/yà shān
    方言。谓日将落山。
  • 叔山 shū shān
    复姓。春秋鲁有叔山无趾。见《庄子.德充符》。
  • 名山 míng shān
    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 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 3.借指着书立说。
  • 后山 hòu shān
    1.后面的山。 2.旧时官帽背后上方隆起的部分。 3.头颅后部的枕骨。
  • 君山 jūn shān
    山名。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
  • 吴山 wú shān
    1.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参见"吴岳"。 2.山名。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3.吴地的山。三国吴故地的山。 4.吴地的山。春秋吴故地的山。 5.吴地的山。常泛指江南的山。
  • 吾山 wú/yù shān
    山名。即鱼山。在今山东东阿县。
  • 和山 hé/hè/huó/huò/hú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
  • 堤山 dī shān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 唐山 táng shān
    1.复姓。 2.华侨对祖国的习称。
  • 商山 shāng shān
    山名。在今陕西商县东。亦名商岭﹑商阪﹑地肺山﹑楚山。地形险阻,景色幽胜。秦末汉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 喊山 hǎn shān
    古代的祭茶仪式。
  • 囚山 qiú shān
    唐柳宗元作《囚山赋》,有句云:"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孙汝听注:"永贞元年,公谪居永州。元和九年,有此赋。"王俦补注引晁补之曰:"《语》云:'仁者乐山。'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也。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阱也,故赋《囚山》。"后多以赋"囚山"指抒发对投闲置散生活的感慨。
  • 固山 gù shān
    1.满语。清代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汉语译为"旗"。 2.满语。美称。加于爵号上的,如"固山贝子";加于官名上的,如"固山章京"。又如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等。参阅《清会典.宗人府》。
  • 圌山 chuán/chuí shān
    山名。在江苏镇江市。形势险要,宋在此置圌山寨。建炎三年,韩世忠驻军于此,防金兵由海路进攻江浙。
  • 土山 tǔ shān
    泥土堆积成的小山。
  • 坏山 huài/pēi/pī/péi shān
    倒塌的山。
  • 坟山 fén shān
    〈方〉①用做坟地的山。泛指坟地。②高大的坟头。③坟墓或坟地后面的土围子。也叫坟山子。
  • 墨山 mò shān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 大山 dà shān
    泰山。
  • 天山 tiān shān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 太山 tài shān
    1.即泰山。山名。 2.即泰山。曲名。 3.即泰山。称岳父。
  • 姑山 gū shān
    即姑射山。
  • 奥山 ào shān
    《山海经》地名﹐或指今河南省泌阳县东北的虎头山。
  • 孙山 sūn/xùn shān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以孙山作为考末名的代称。名落孙山﹑孙山之外,皆谓不中。
  • 孤山 gū shān
    山名。在浙江杭州西湖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宋林逋曾隐居于此,喜种梅养鹤,世称孤山处士。孤山北麓有放鹤亭和梅林。
  • 家山 jiā shān
    谓故乡。
  • 宝山 bǎo shān
    1.对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尊称。 2.聚藏宝物的山。
  • 密山 mì shān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2.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指峚山。
  • 寒山 hán shān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 4.即寒山子。 5.地名。在江苏省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宧光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7.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 寸山 cùn shān
    小山。
  • 封山 fēng shān
    不让人进山放牧、打猎、砍柴和采伐树木。
  • 小山 xiǎo shān
    文体名。
  • 嵩山 sōng shān
    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为五岳之中岳。古称外方﹑太室,又名崇高﹑嵩高。其峰有三:东为太室山,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
  • 尼山 ní shān
    1.即尼丘。 2.指孔子。
  • 层山 céng shān
    重叠的山。
  • 屋山 wū shān
    1.屋脊。 2.泛指屋顶。 3.指紧靠屋脊左右两侧的山墙。
  • 屏山 píng/bǐng shān
    1.山名。其山如屏,故称。 2.如屏之山。 3.指屏风。
  • 岏山 wán shān
    古山名。
  • 岘山 xiàn shān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后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 岐山 qí shān
    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上古称"岐"。
  • 岷山 mín shān
    中国西部高山。在四川北部,向北延入甘肃境内。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宝顶海拔5 588米。岷江发源地。有冰川分布。富森林资源。中国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集中分布区。
  • 峚山 mì shān
    山名。在陕西省商县境。
  • 峦山 luán shān
    小而尖锐的山。
  • 峄山 yì shān
    古称“邹峄山”、“邾峄山”。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主峰五华峰,海拔555米。山多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风景优美。秦始皇曾登此山,命李斯刻石记功,世称“峄山石刻”。还有白云洞、居龙洞、玉帝洞、朝天泉等名胜。
  • 岱山 dài shān
    泰山的别称。
  • 岳山 yuè shān
    1.山名。即狄山。 2.乐器部件名。琴额用以架弦的横木。参阅《律吕正义后编.乐器考.琴》。
  • 崃山 lái shān
    名邛崃山。在今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之间。
  • 崇山 chóng shān
    1.高山。 2.引申为崇高,巨大。 3.山名。相传舜放驩兜之处。 4.山名。即嵩山。 5.山名。狄山的异名。
  • 崂山 láo shān
    古称劳山或牢山,亦名辅唐山﹑鳌山。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县境。东临崂山湾,南濒黄海,景色雄奇灵秀,气候宜人,历来为避暑和游览的胜地。宋元以来,其上多建道观,遂为道教名山。现存有上清宫﹑下清宫﹑太平宫﹑华楼宫等道家建筑。
  • 崖山 yá shān
    即厓山。亦称厓门山﹑崖门。在广东省新会县南大海中。形势险要,南宋末张世杰奉帝昺扼守于此。兵败,陆秀夫负帝昺蹈海死,宋亡。
  • 崋山 huà shān
    即华山。在陕西省。五岳之一。
  • 崌山 jú shān
    山名。在四川省。
  • 崤山 xiáo shān
    山名。崤,也作"殽"。又名嵚崟山﹑嵚岑山。在河南省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参阅《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永宁》。
  • 崧山 sōng shān
    即嵩山。
  • 嵇山 jí shān
    1.山名。在安徽省宿县西南。相传三国魏嵇康居此。 2.山名。在河南省修武县西北。亦以嵇康曾居此而得名。
  • 嵞山 tú shān
    1.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2.即涂山。嵞山国,古国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
  • 巫山 wū shān
    1.战国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朝云。"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2.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 巴山 bā shān
    1.大巴山。 2.这里的“巴山”泛指巴蜀一带。
  • 庐山 lú shān
    又名“匡山”、“匡庐”。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滨长江,东临鄱阳湖。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苍翠,云海弥漫。有仙人洞、花径、大小天池、三叠泉、含鄱口、五老峰、香炉峰、秀峰、东林寺、庐山温泉等名胜古迹。夏季凉爽,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
  • 开山 kāi shān
    ①因采石、筑路等目的而把山挖开或炸开:~劈岭。②指在一定时期开放已封的山地,准许进行放牧、采伐等活动。③佛教用语,指最初在某个名山建立寺院。
  • 弇山 yǎn shān
    1.山名。古谓日没之所。又名崦嵫山﹑弇兹山。 2.园名。在江苏省太仓县﹐为明王世贞所筑。因以为王世贞的别称。
  • 归山 guī shān
    退隐山林:归山岁月苦无多|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
  • 彩山 cǎi shān
    宋代元宵节放花灯,宫内灯彩堆叠成山形,称为彩山。
  • 怀山 huái shān
    1.包围山陵。 2.怀念山林。谓欲隐居避世。
  • 恒山 héng shān
    古称“北岳”,中国五岳之一。在山西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150千米。有一百零八峰。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气势雄伟,怪石争奇,古树参天,景色壮丽。名胜古迹有北岳朝殿、会仙府、文昌阁、悬空寺、出云洞、紫芝峪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恶山 è/wù/ě/wū shān
    险峻的山。
  • 悬山 xuán shān
    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也称挑山。
  • 惠山 huì shān
    又称“慧山”。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江南名山之一。山有九峰,主峰海拔328.9米。有惠山寺、唐宋经幢、寄畅园、竹炉山房及惠山泉(天下第二泉)等名胜古迹。1958年开凿映山湖,把惠山和锡山联在一起,辟为锡惠公园。
  • 我山 wǒ shān
    喻顽固的我执。
  • 戴山 dài shān
    负山。
  • 房山 fáng shān
    ①山墙。②〈方〉泛指房屋四周的墙:前~ㄧ后~。
  • 打山 dǎ/dá shān
    上山打猎。
  • 披山 pī shān
    开山。
  • 拔山 bá shān
    1.比喻力大。 2.比喻极其困难。
  • 挑山 tiāo/tiǎo shān
    我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 挟山 xié/jiā shān
    见"挟山超海"。
  • 排山 pái/pǎi shān
    推开山岳。极言势大力猛。
  • 搜山 sōu shān
    1.进入山中搜索。 2.谓盗匪在山中寻求抢劫对象。
  • 撵山 niǎn shān
    闯山﹐在山上转。
  • 收山 shōu shān
    粤方言。犹言洗手不干。
  • 故山 gù shān
    旧山。喻家乡。
  • 春山 chūn shān
    1.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2.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3.指春神。
  • 文山 wén shān
    极言文件之多。
  • 斗山 dǒu/dòu shān
    1.北斗和泰山。比喻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为人们所敬仰的人。 2.比喻人们对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者的敬仰。
  • 断山 duàn shān
    陡峭壁立的高山。
  • 方山 fāng shān
    1.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南。传说为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淮水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 2.指方山冠。
  • 旄山 máo/mào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
  • 旧山 jiù shān
    1.故乡;故居。 2.旧茔。
  • 昆山 kūn shān
    1.山名。昆仑山的简称。 2.山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 3.县名。今属江苏省。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 4.指昆腔。
  • 柴山 chái shān
    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 景山 jǐng shān
    在北京市区中部、故宫之北。明永乐年间由开挖故宫护城河的泥土堆积而成。为明、清两代皇家花园。山有五峰,中峰最高。五峰各建一亭,中为万春亭,东为周赏亭、观妙亭,西为富览亭、辑芳亭。山上林木苍翠,园景优美。建国后辟为公园。
  • 智山 zhì shān
    佛教语。比喻超妙的大智慧。
  • 望山 wàng shān
    古弩上的瞄准器。
  • 朝山 cháo shān
    信佛的人到名山大寺进香参拜:朝山进香|老婆婆朝山可虔诚啦。
  • 本山 běn shān
    1.佛教语。对各宗派传法的中心寺院之称。也叫本寺,下属各寺称为末寺。 2.此山。
  • 条山 tiáo/tiāo shān
    中条山的省称。
  • 构山 gòu shān
    人工构筑的山,假山。
  • 枕山 zhěn shān
    谓垫得很高的枕头。
  • 栈山 zhàn shān
    以栈为道跋越高山。
  • 栖山 qī/xī shān
    栖息于山。指隐遁。
  • 桥山 qiáo shān
    1.山名。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相传为黄帝葬处。沮水穿山而过,山状如桥,故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裴骃集解引《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后因以借指黄帝陵墓或帝王陵墓。 2.山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上有黄帝和唐尧庙。
  • 梁山 liáng shān
    1.山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境。 2.山名。在今陕西省干县境。 3.山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其上有宋江寨,其下有梁山泊。 4.山名。在今安徽省和县﹑当涂县两县之间。和县境者曰西梁山;当涂县境者为东梁山,原名博望山。二山隔江对峙如门阙,故亦名天门山。 5.山名。在今陕西省南郑县境。 6.山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又名剑门山。
  • 梅山 méi shān
    1.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境。传说为汉梅福隐处之一。 2.山名。在今浙江省奉化县境。相传为梅福赏游处。 3.山名。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山上多梅,传为曹操行军望梅止渴处。 4.山名。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境。传说为梅福隐处之一。 5.山名。在今安徽省东至县境。 6.山名。在湖南省新化县﹑安化县间。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 7.山名。在安徽省金寨县。1956年在这里建成梅山水库。 8.特指扬州梅花岭。上有明史可法衣冠冢。
  • 梯山 tī shān
    攀登高山。亦泛指远涉险阻。
  • 梵山 fàn shān
    《法华玄赞》四载,"陈思王登渔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谷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后以"梵山"泛指有佛寺之山。
  • 楚山 chǔ shān
    1.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 2.山名。即商山。在陕西省商县境。 3.泛指楚地之山。
  • 榣山 yáo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
  • 槎山 chá shān
    谓劈山开路。
  • 樵山 qiáo shān
    1.谓柴薪堆积如山。 2.采樵于山。
  • 橘山 jú shān
    终南山的别称。
  • 歇山 xiē shān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一根正脊、四根垂脊、四根戗脊、四个倾斜屋面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外观庄重华丽,常用于皇家园林、宫廷、寺庙等建筑群中。大型殿宇常采用重檐的做法,构成重檐歇山,如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屋顶。
  • 歕山 pēn shān
    吹动山岳。喻气势盛大。
  • 残山 cán shān
    1.谓山将尽处。 2.荒芜的山。
  • 江山 jiāng shān
    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如此多娇ㄧ打~。
  • 河山 hé shān
    指国家的疆土:锦绣~丨大好~。
  • 泰山 tài shān
    ①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中国五岳之一。在山东省中部。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32.8米。山势雄伟,景色壮丽。有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日观峰、黑龙潭、王母池、红门宫、碧霞祠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②岳父。
  • 浮山 fú shān
    1.山名。即包山﹑狮子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本屹立钱塘江心,宋元以来随着泥沙沉积,遂与北岸大陆连接。 2.山名。即今广东省饶平县西北浮山。南宋末与元兵交战于此。 3.山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 4.指海市蜃楼。
  • 深山 shēn shān
    与山外距离远的﹑人不常到的山岭。
  • 渎山 dú/dòu shān
    岷山的古称。在今四川省北部。
  • 湘山 xiāng shān
    1.山名。即君山。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 2.山名。即黄陵山。在湖南省湘潭市北。
  • 湖山 hú shān
    1.湖水与山峦。 2.指山水或江山。 3.特指用太湖石堆叠成的假山。
  • 漫山 màn shān
    满山,遍山。
  • 火山 huǒ shān
    因地球表层压力减低,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从裂缝中喷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形高地。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参看〖活火山 〗、〖死火山〗、〖休眠火山〗。
  • 灯山 dēng shān
    山形的大型灯彩。
  • 灵山 líng shān
    1.道家指蓬莱山。 2.指传说中的昆仑山曾城。 3.借指昆仑山。 4.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的简称。 5.道书所称的福地之一。在今江西省上饶县北。 6.指有灵应的山。 7.对山的美称。
  • 炎山 yán shān
    传说中的火山。
  • 炼山 liàn shān
    为了造林或使森林更新,把山上的杂草、灌木或采伐剩余物用火烧掉。
  • 烈山 liè shān
    山名。又名"厉山"﹑"随山"﹑"重山"﹑"丽山"。在湖北省随州市北。相传上古炎帝神农氏生于此。
  • 焚山 fén shān
    1.失火之山。 2.犹焚死。
  • 焦山 jiāo shān
    又称“浮玉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区东北长江中。海拔70.7米。山上苍松翠竹,风景秀丽。有定慧寺、华严阁、吸江楼、三诏洞、抗英炮台遗址及焦山碑刻等名胜古迹。为镇江游览胜地。
  • 熂山 xì shān
    烧山。
  • 燕山 yàn/yān shān
    1.指自天津市蓟县东南绵延而东直至海滨的燕山山脉。 2.指燕然山。亦借指边塞。 3.指战国时筑黄金台招贤的燕昭王。 4.宋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后以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 牛山 niú shān
    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 狄山 dí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
  • 狂山 kuáng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
  • 玄山 xuán shān
    古代传说产嘉禾的山。
  • 玉山 yù shān
    中国东部最高峰。玉山山脉主峰。在台湾岛中部,北回归线北侧。海拔3997米。山势雄伟。冬季峰顶积雪。
  • 环山 huán shān
    1.群山环绕。 2.环绕着山。
  • 琼山 qióng shān
    1.山名。指昆仑山。传说山上产大禾。 2.山名。在海南省琼山县南。 3.比喻雪覆之山。
  • 瑶山 yáo shān
    1.传说中的仙山。 2.比喻俊美的仪容,亦喻指仪容俊美的人。
  • 生山 shēng shān
    指有利于攻守进退的山头。
  • 界山 jiè shān
    两国或两地区分界的山。
  • 登山 dēng shān
    1.上山。 2.指重阳登高。 3.登山运动的简称。
  • 白山 bái shān
    1.即天山。因终年积雪而得名。又名折罗漫山。 2.吉林省长白山的简称。参见"白山黑水"。
  • 皖山 wǎn shān
    见"皖公山"。
  • 盆山 pén shān
    指四围连成盆形的山峦。
  • 盘山 pán shān
    在天津市蓟县城西北。为燕山余脉。是北京以东的名山,誉称“京东第一山”。山有五峰,主峰海拔864米。有上盘松、中盘石、下盘水“三盘之胜”,景色多姿。原有寺庙七十二座,现存天成寺、少林寺、盘谷寺、千像寺、万松寺等。1979年辟为游览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眉山 méi shān
    1.《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后因以"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2.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代称。苏为四川眉山人,故称。
  • 石山 shí/dàn shān
    1.岩石积成的山。 2.传说中的山名。 3.状如山石的花纹。
  • 矾山 fán shān
    1.宋代士大夫暑月宴客,堆明矾于盘中,置席上以像冰雪,称为"矾山"。 2.山名。在安徽省庐江县。
  • 矿山 kuàng shān
    开采矿物的地方,包括矿井和露天采矿场。
  • 研山 yán/yàn shān
    砚台的一种。利用山形之石,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
  • 砚山 yàn shān
    砚台的一种。利用山形之石,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
  • 破山 pò shān
    山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
  • 硬山 yìng shān
    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 碧山 bì shān
    1.青山。 2.山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市境。
  • 祁山 qí shān
    在甘肃省礼县东。汉代在西汉水北岸山上筑城,极为严固,即今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曾多次出祁山而攻魏,即指此处。
  • 祖山 zǔ shān
    祖宗坟地。
  • 神山 shén shān
    神话中谓神仙所居住的山。
  • 禁山 jīn/jìn shān
    犹封山。禁止进山砍伐﹑放牧等。
  • 秃山 tū shān
    不生草木的山丘。
  • 种山 zhǒng/zhòng shān
    谓种植山地。
  • 移山 yí shān
    移动山岳。典出《列子.汤问》所载北山愚公举家移太行﹑王屋二山的寓言。后多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称颂有志者事竟成的坚毅精神。
  • 稽山 jī/qǐ shān
    会稽山的省称。
  • 穷山 qióng shān
    1.深山。 2.荒山。参见"穷山恶水"。
  • 空山 kōng/kòng/kǒng shān
    幽深少人的山林。
  • 童山 tóng shān
    1.无草木的山。 2.砍伐林木﹐使山光秃。
  • 答山 dá/dā shān
    见"答讪"。
  • 篁山 huáng shān
    长满竹子的山。
  • 绵山 mián shān
    山名。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山下有地名绵上,故名绵山。相传春秋时晋介之推隐此山中,故又称介山。
  • 缑山 gōu shān
    即缑氏山。指修道成仙之处。
  • 群山 qún shān
    1.山连山。 2.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
  • 羽山 yǔ shān
    山名。舜杀鲧之处。
  • 老山 lǎo shān
    深山。
  • 耆山 qí/shì shān
    耆阇崛山的简称。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世尊说法之地。
  • 肉山 ròu shān
    1.戏称人躯体肥大。 2.佛书谓比丘虚受信施﹐死后为大肉山﹐以偿其债。 3.平凡多土的山。
  • 苍山 cāng shān
    又称“点苍山”。在云南省大理市西北、洱海西岸。属横断山脉云岭。山势雄伟,十九峰南北并列,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山顶终年积雪,有古冰川遗迹。山间十八条溪水悬流飞瀑,景色绝佳。山麓有崇圣寺三塔、观音堂、无为寺、罗刹阁等名胜古迹。
  • 茅山 máo shān
    山名。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原名句曲山。相传有汉茅盈与弟衷固采药修道于此,因改名茅山。
  • 荆山 jīng shān
    1.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2.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3.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 落山 luò/là shān
    指太阳下山。
  • 蒋山 jiǎng shān
    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三国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因改称蒋山。见《初学记》卷八引《丹阳记》。
  • 蓬山 péng shān
    1.即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 2.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
  • 蚝山 háo shān
    指簇聚而生的蚝。蚝附石而生﹐相黏如山﹐故称蚝山。
  • 蚕山 cán shān
    蚕簇的俗称。供蚕结茧用。
  • 蛇山 shé shān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中,和汉阳龟山夹江相对,形势险要。由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等七山组成。有黄鹤楼、胜象宝塔、岳飞亭、陈友谅墓、长春观、涌月台、黄兴铜像等名胜古迹。为武汉游览胜地。
  • 蛩山 qióng shān
    古山名。
  • 蜀山 shǔ shān
    蜀地山岳的泛称。
  • 螺山 luó shān
    洪螺山的简称。在今天津市蓟县。
  • 蟒山 mǎng/měng shān
    在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水库的主体工程(拦洪大坝)就修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
  • 行山 xíng/háng shān
    行走于山地。
  • 衡山 héng shān
    古称“南岳”,中国五岳之一。在湖南省中部。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著名。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名胜古迹众多,有南岳庙、祝圣寺、方广寺、南台寺、藏经殿、祝融殿等建筑。以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为“南岳四绝”。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西山 xī shān
    ①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属太行山脉。包括东灵山、百花山、妙峰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香山等。东灵山最高,海拔2303米。香山在北京近郊,最著名。有西山八大处: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香界寺、证果寺、宝珠洞、龙王堂。为京郊游览和疗养胜地。②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滇池西岸。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组成。为断块山,气势雄伟。山间林木参天,景色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聂耳墓等胜迹,以龙门最著名。为昆明游览胜地。
  • 触山 chù shān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后以"触山"喻力大无穷。
  • 讙山 huān shān
    1.传说中的山名。 2.使山中喧闹。
  • 讲山 jiǎng shān
    古山名。
  • 说山 shuō/shuì/yuè shān
    旧时指拉车的与雇主闲聊﹐希图博得好感﹐增加车资。
  • 谢山 xiè shān
    山名。在江西省万载县北七十里。
  • 负山 fù shān
    1.背山。喻力不胜任。 2.背后依山。
  • 迷山 mí shān
    在山林中迷失方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