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誓墓 shì mù

《晋书.王羲之传》﹕"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后因以"誓墓"称去官归隐。

相关:

详解

誓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ì mù,其基本含义和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 誓墓原指晋代王羲之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归隐的行为。
- 后因以“誓墓”称去官归隐,表达一种决心坚定、不问世事的态度。
2. 详细解释:
- 起源:根据《晋书·王羲之传》的记载,王羲之与骠骑将军王述齐名,但王羲之看轻王述。后来王述因显贵而位高于王羲之,一日王述检察会稽郡,王羲之深感耻辱,于是称病辞职,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仕。
- 发展:由于王羲之的这一行为,后世便以“誓墓”来指代辞官归隐的行为。这不仅仅是对王羲之个人行为的纪念,也体现了古人对于清高、独立精神的尊重和追求。
- 用法:在宋代陆游的《书志》诗中,有“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的诗句,便体现了以“誓墓”表达决心坚定、不问世事的用法。
3. 总结:
- 誓墓作为一个词语,既包含了王羲之辞官归隐的具体历史事件,也承载了古人对于清高、独立精神的追求和尊重。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