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蛩蹷 qióng jué

《吕氏春秋.不广》:"北方有兽﹐名曰厥﹐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蹶﹐同"蹷"。后遂以"蛩蹷"比喻二者相依为命。

相关:

详解

“蛩蹷”这个词语在古汉语中较为少见,但我们可以从其组成部分来尝试解释其含义。
首先,“蛩”在古汉语中常指蟋蟀。例如,在《诗经·唐风·蟋蟀》中,“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中的“蟋蟀”就是“蛩”的意思。这里的“蛩”用来指代一种小昆虫,主要是蟋蟀,但也可能泛指其他类似的昆虫。
接下来,“蹷”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但在此上下文中,它可能指的是昆虫的跳跃或腾挪的动作。因为“蹷”在古时有跌倒、跳跃或腾挪的意思,而在描述昆虫时,更可能是指其跳跃或移动的动作。
将“蛩”和“蹷”结合起来,“蛩蹷”可能是一个形象化的词语,用来描述蟋蟀或其他小昆虫跳跃、腾挪的动作或姿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语并不是非常常见,所以在具体的文献或语境中,其含义可能还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具体理解。
另外,由于古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且复杂,同一事物或动作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蛩蹷”可能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可能在某些文献或方言中并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