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菩提 pú tí/dī/dǐ

源于梵文。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

相关:

详解

菩提是一个佛教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起源:
-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在佛教中具有特殊含义。
-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和教义中,用以描述一种特殊的境界或状态。
2. 释义:
- “菩提”在佛教中主要指觉悟的境界。它代表了人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佛法真谛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解脱。
- 广义而言,“菩提”也可以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即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佛法,获得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认识和理解。
3. 具体含义:
- “菩提”被用来描述一种豁然开悟的状态,即人突然如从梦中醒来,对佛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 它代表了达到涅槃(Nirvana)的程度,即摆脱了世俗烦恼和生死轮回的束缚,实现了精神的自由和永恒。
4. 与佛之菩提的关系:
- 在佛教中,佛之菩提被视为无上的智慧和觉悟。据经典记载,佛之菩提分为五种,包括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无上菩提。
- 其中,无上菩提是最高层次的觉悟,代表了对佛法真谛的彻底领悟和超越。
5. 其他含义:
- 除了作为佛教词汇外,“菩提”有时也用作树名,即菩提树。这种树在佛教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觉悟和智慧的象征。
综上所述,“菩提”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词汇,代表了觉悟的境界和智慧的象征。它不仅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目标,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