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粜 dào tiào
非法出卖(粮食)。
相关:
详解
盗粜 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dào tiào
解释:盗粜指的是非法出卖(粮食)的行为。这个词语源自古代中国的文献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粮食管理和交易的严格规定。
出处与用例:
1.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中记载:“张鷟为阳县尉日,有称架人吕元伪作仓督冯忱书,盗糶仓粮粟。” 这段话描述了张鷟在担任阳县尉时,有人伪造仓督冯忱的文书,非法出卖仓库中的粮食。
2. 《新唐书·食货志四》中也有相关记载:“两池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糶二石,皆死。” 这段话涉及盐的盗贩和粮食的盗粜,并说明了其严厉的处罚措施。
综上所述,盗粜是指非法出卖粮食的行为,这一行为在古代中国受到严格的法律制约和惩罚。
拼音:dào tiào
解释:盗粜指的是非法出卖(粮食)的行为。这个词语源自古代中国的文献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粮食管理和交易的严格规定。
出处与用例:
1.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中记载:“张鷟为阳县尉日,有称架人吕元伪作仓督冯忱书,盗糶仓粮粟。” 这段话描述了张鷟在担任阳县尉时,有人伪造仓督冯忱的文书,非法出卖仓库中的粮食。
2. 《新唐书·食货志四》中也有相关记载:“两池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糶二石,皆死。” 这段话涉及盐的盗贩和粮食的盗粜,并说明了其严厉的处罚措施。
综上所述,盗粜是指非法出卖粮食的行为,这一行为在古代中国受到严格的法律制约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