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火笼 huǒ lóng/lǒng

〈方〉烘篮。

相关:

详解

火笼,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和实用价值的词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释。
一、基本定义
火笼,读音为huǒ lóng,是一种传统的取暖工具,尤其在中国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火笼在冬天被广泛使用。
二、结构特点
1. 材料:外部用竹篾(带外皮的竹片)编织成花篮状笼框,内部为泥土烧制的盆状容器或铁等金属盘。
2. 外观:整体形状类似花篮和灯笼的结合体,底部像花篮,中间像灯笼,顶部为一弧形把手。
3. 实用配件:通常配备有火笼盖,用铁丝编成拱形网状的盖,用以防止烫伤并方便烘干小物件。
三、使用方式
火笼内部可以添加炭火,不仅可以用作烤火取暖,还可以在梅雨季节烘干衣物,是妈妈们的好帮手。使用时,会在火笼内放入烧红的木炭,并盖上一些冷却的木灰以降低热度,避免灼伤皮肤。
四、文化意义
1. 婚礼必备:在闽地,火笼曾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女儿出嫁时,家人会准备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由儿子送女儿出门,再拿回一包炭,寓意女儿把自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家里。
2. 民间手工艺:火笼的编制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手艺好的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吉祥话,使原本普通的取暖工具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五、历史沿革
“火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古人又称之为“薰笼”、“穹笼”。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笼逐渐从取暖工具转变为文化和习俗的象征。
综上所述,火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取暖工具,更是中国民间文化和习俗的重要载体。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南方地区被广泛使用,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