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涌 shā/shà yǒng/chōng
洪涨期间由于河水被压至堤防下面,通过透水砂土层,因而形成的从河堤后面的土地涌出的直径有时可达几米的泡沸泉。
相关:
详解
沙涌一词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下面将分别进行详细的解释:
1. 自然现象解释:
- 定义:沙涌(shā yǒng),又称喷沙冒水或沙涌现象,是指地震震动诱发地下含水沙土层液化并向上喷发的现象。
- 形成原因:当地震震动达到一定强度时,地下沙体液化并似火山那样喷发到地表,形成直径或长度几厘米到数米的沙堆积物,以及相关的裂隙、沙盖、沙柱和喷沙口等。地震时,由于瞬间受到巨大地震力的作用,砂土层中的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孔隙水压突然升高,导致砂土层突然呈现出液态的物理性状,进而引发沙涌现象。
- 影响:沙涌现象会导致地基承载力大大下降,使地面建筑物在形成的流砂中下沉,产生极大的破坏。
2. 地名解释:
- 沙涌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广东省鹤山市沙坪镇东面,西距沙坪镇5千米。该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有古劳罗江盘楼村陈姓迁至西江边黄宝坑(今九江桥脚),建村在江边河沙上,且有一河涌经村而过,故名“沙涌”。
总结来说,沙涌一词既可以指代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在自然现象中,沙涌与地震活动紧密相关,是地下沙土液化并喷发的结果;而在地名中,沙涌则代表了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1. 自然现象解释:
- 定义:沙涌(shā yǒng),又称喷沙冒水或沙涌现象,是指地震震动诱发地下含水沙土层液化并向上喷发的现象。
- 形成原因:当地震震动达到一定强度时,地下沙体液化并似火山那样喷发到地表,形成直径或长度几厘米到数米的沙堆积物,以及相关的裂隙、沙盖、沙柱和喷沙口等。地震时,由于瞬间受到巨大地震力的作用,砂土层中的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孔隙水压突然升高,导致砂土层突然呈现出液态的物理性状,进而引发沙涌现象。
- 影响:沙涌现象会导致地基承载力大大下降,使地面建筑物在形成的流砂中下沉,产生极大的破坏。
2. 地名解释:
- 沙涌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广东省鹤山市沙坪镇东面,西距沙坪镇5千米。该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有古劳罗江盘楼村陈姓迁至西江边黄宝坑(今九江桥脚),建村在江边河沙上,且有一河涌经村而过,故名“沙涌”。
总结来说,沙涌一词既可以指代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在自然现象中,沙涌与地震活动紧密相关,是地下沙土液化并喷发的结果;而在地名中,沙涌则代表了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