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水涝 shuǐ lào

谓雨水过多而淹没庄稼。

相关:

详解

水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uǐ lào,意思是指由于雨水过多,导致农作物被淹的自然现象。这个词语主要描述了因降水过多而引发的农业灾害。
水涝害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类:
1. 湿害或湆:这主要发生在连阴雨或积雪融化的天气条件下,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滞缓,产量降低。
2. 涝害:当雨水过于集中,排泄不畅时,田间积水会严重为害作物根系,引起植物萎蔫、落花、落果、空壳、瘪粒以至倒伏、霉烂等现象。
3. 洪水害:大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水泛滥会淹没农作物,危害林木,并可能冲毁农田、畜舍和农业设施。
水涝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 降水:降水过多、过于集中是发生水涝害的直接原因。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季节分配、雨季的长短和早晚等都会影响水涝灾害的发生。
* 地理、土壤和排水状况:如汇水面积大的江河下游、粘土和有不渗水层的土壤、洼地等区域更易受到水涝害的影响。
* 作物特性: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过湿和积水的适应能力不同,受害情况也不一样。
在中国,水涝害频发时期和少发时期交替出现,有准周期特点。其中,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涝害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松花江及辽河中下游。为了防涝抗涝,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预报、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兴修水库、蓄洪防涝、开挖沟渠、形成排水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