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槀砧 gǎo zhēn

槀,通"稾"。古代处死刑,有罪者席稾伏于椹(砧板)上,以鈇斩之。鈇与"夫"同音,后因以"槀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相关:

详解

槀砧(gǎo zhēn)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 词语组成:
- “槀”通“稾”,指稻草、秸秆等物的总称。
- “砧”指的是砧板,通常用于切菜或作为屠宰时放置肉类的木板。
2. 历史背景:
- 在古代,处死刑时,有罪者会席稾(稻草)伏于椹(砧板)上,随后以鈇(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斧)斩之。这里的“鈇”与“夫”同音。
3. 文化意义:
- 由于上述的历史背景,后人便以“槀砧”作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有所体现,如唐代的权德舆在《玉台体》诗之十一中写到:“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槀砧归。”这里的“槀砧”即指丈夫。
4. 总结:
- 槀砧这一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处刑的一种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妇女对丈夫的一种隐晦称呼。这种称呼方式,既体现了古人对夫妻关系的珍视,也展示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巧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