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散栎 sàn/sǎn lì/yuè

不成材的树木。比喻无用之人。

相关:

详解

散栎是一个典故名,出自《庄子集释》卷二中的〈内篇·人间世〉。以下是关于“散栎”的详细解释:
1. 定义:
- “散栎”原指不成材的树木,特别是栎树等被认为是散材、不成材的树木。
- 后来,“散栎”等被用来比喻无用之人。
2. 典源:
- 在《庄子集释》中,描述了匠人石去齐国途中看到一棵巨大的栎树,这棵树虽然外表壮观,但匠人石认为它无法用作造船、棺椁、器皿、门户或屋柱,因为它会分别出现沉没、朽烂、毁坏、流脂、虫蛀等问题。匠人石因此称它为“散木”,即无用之木。
3. 释义:
- 古人认为,栎树等树木因为不成材,没有实际用途,因此被称为“散材”或“散栎”。
- 后来,人们用“散栎”来比喻那些被认为无用或无法发挥价值的人。
4. 使用场景:
- 在文学作品中,“散栎”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被重视、不被利用的人才或个体。
- 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超脱于世俗价值观之外,追求自然、自由、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5. 其他:
- “散栎”这个词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用之用”思想,即某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或人,实际上可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或潜力。
综上所述,“散栎”既是一个具体的树木名称的比喻,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