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批红 pī hóng/gōng

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相关:

详解

批红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 指皇帝对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即“票拟”)用红字做批示。
2. 详细解释:
- 在明朝,皇帝会对内阁大臣的建议进行审阅,并在其中使用红笔进行批示,这个过程被称为“批红”。
- 明代批红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允许读书识字,但宣宗以后,宦官逐渐通文墨,开始代皇帝进行批红工作。
- 批红的流程:除皇帝亲批数本奏章文书外,其余均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但字迹有偶误者,可以改正。
- 批红的权力性质: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实际上是为了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
- 历史沿革: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不理国政,司礼监秉笔太监开始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清代前期中期的几个皇帝则勤于政事,亲自批本,批后由宫中批本处(属内阁)用朱笔誊写于本章的右上角,故又称红本。
3. 其他含义:
- 在现代语境中,“批红”也用于形容通过红色笔批改试卷、作业或其他文件,以强调需要特别注意或修正的内容。这种方式在教育机构中较为常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在另一语境中,“批红”还指对红色(政治宣传、宣传口号等)进行批评和分析,这个成语常用于指控某种政治宣传或宣传口号的虚假与欺骗。
总结来说,“批红”一词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