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台鼎 tái/tāi dǐng

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

相关:

详解

台鼎
读音:tái dǐng
解释:
1. 含义:台鼎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为古代称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为台鼎。这个比喻来源于天象中的三台星和鼎足的三足,象征三公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如同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一般稳固而不可或缺。
2. 来源:此词的起源可追溯到汉·蔡邕的《太尉汝南李公碑》中的句子:“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这里以三台星和五岳来比喻天降英才,应鼎之足,意味着这些英才将担任重要的三公之职,稳定国家大局。
3. 用例:
- 《后汉书·陈球传》中有:“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这句话描述了陈球因其宗室身份而担任三公之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和期望。
- 《旧唐书·令狐楚牛僧孺等传论》中的“彭阳奇章,起徒步而升台鼎。”也描述了某些人物从平民身份崛起,最终登上三公的高位。
总结:台鼎一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三公这一重要职位的尊重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