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十箭 shí jiàn

唐时西突厥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十设"﹑"十姓部落"。

相关:

详解

“十箭”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汉语词语,其具体解释如下:
一、释义:
“十箭”指的是唐时西突厥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并赐箭一支,以此号为“十箭”。它亦称“十设”或“十姓部落”。
二、背景与来源:
这一制度或称号源自唐代,据《旧唐书·突厥传下》和《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西突厥在其国家分裂为十部后,每部都任命一人进行统辖,并赐予一支箭作为象征,因此得名“十箭”。这十部又被分为左右两厢,每厢各包含五部,即五箭。左厢被称为五咄六部落,右厢被称为五弩失毕部落。
三、结构与分布:
* 左厢(五咄六部落):包含五大啜,每个啜管理一箭,这些部落主要居住在碎叶以东的地区。
* 右厢(五弩失毕部落):包含五大俟斤,每个俟斤也管理一箭,这些部落主要居住在碎叶以西的地区。
四、寓意与影响:
“十箭”不仅是一个历史名词,也反映了当时西突厥的政治结构和军事组织。它体现了部落之间的分治与统一,以及通过赐予箭来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做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十箭”是唐代西突厥的一种政治制度或称号,它代表了西突厥国家分裂为十部后,每部通过赐予箭来任命统辖者的做法。这一制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