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十不 shí bù

《宋史.选举志一》:"是年,诸州所荐士数益多,乃约周显德之制,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纰缪'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此谓考官于经义不通的试卷上批一"不"字,积批语之数,而有"十不"﹑"九不"的说法。

相关:

详解

“十不”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含义
“十不”的读音为shí bù,它源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批阅方式。在古代,考官在审阅试卷时,若发现考生对经义的理解不通或回答有误,便会在试卷上批一“不”字以示否定。当这样的“不”字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如十个,便形成了“十不”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答题质量的一种负面评价。
### 出处与背景
“十不”这一说法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史·选举志一》。据记载,宋代科举制度中,对于考生的试卷有严格的评判标准。其中,若考生在初场考试中累计得到十个“不”字,便会受到殿五举的处罚,即失去参加接下来五次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规定体现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对考生学识水平的高要求。
### 引申意义
虽然“十不”原本是一个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专有名词,但在后来的语言发展中,它也可能被引申为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不足或问题。然而,这种引申意义并不是“十不”一词的主要或常见用法,其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含义仍然与科举考试中的评判方式紧密相关。
### 总结
综上所述,“十不”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语,它源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评判方式,指的是考生在试卷上累计得到十个否定性的“不”字。这一说法不仅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严格性,也成为了汉语中一个独特的词汇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十不”的直接应用场景已经不多见,但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