佉苴 qū jú/chá
腰带。
相关:
详解
词语:佉苴
读音:qū jū
解释:
1. 基本含义:佉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腰带”。
2. 词源与出处:
- 该词最早可见于唐代的文献,如樊绰所著的《蛮书·蛮夷风俗》中提及“谓腰带曰佉苴”。
- 在《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中也有记载:“王亲兵曰朱弩佉苴。佉苴,韦带也。”,这里进一步证实了佉苴指的是腰带,特别是由皮革(韦)制成的腰带。
3. 字形与读音解析:
- “佉”字的拼音为qū,由7画组成,部首是“亻”(单人旁),在unicode中的编码是4F49。在古汉语中,“佉”有时与“祛”通用。
- “苴”字有两种读音,分别是jū和chá,由8画组成,部首为“艹”(草字头),在unicode中的编码是82F4。“苴”字本义指的是鞋底的草垫,用作垫鞋底的材料,也指大麻的雌株,或指浮草、枯草。
综上所述,佉苴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特指腰带,尤其可能指的是皮质的腰带,反映了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读音:qū jū
解释:
1. 基本含义:佉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腰带”。
2. 词源与出处:
- 该词最早可见于唐代的文献,如樊绰所著的《蛮书·蛮夷风俗》中提及“谓腰带曰佉苴”。
- 在《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中也有记载:“王亲兵曰朱弩佉苴。佉苴,韦带也。”,这里进一步证实了佉苴指的是腰带,特别是由皮革(韦)制成的腰带。
3. 字形与读音解析:
- “佉”字的拼音为qū,由7画组成,部首是“亻”(单人旁),在unicode中的编码是4F49。在古汉语中,“佉”有时与“祛”通用。
- “苴”字有两种读音,分别是jū和chá,由8画组成,部首为“艹”(草字头),在unicode中的编码是82F4。“苴”字本义指的是鞋底的草垫,用作垫鞋底的材料,也指大麻的雌株,或指浮草、枯草。
综上所述,佉苴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特指腰带,尤其可能指的是皮质的腰带,反映了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