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五胡 wǔ hú

晋武帝死后,晋室内乱,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的刘渊及沮渠氏赫连氏,羯族石氏,鲜卑族慕容氏及秃发氏乞伏氏,氐族苻氏吕氏,羌族姚氏,相继在中原称帝,史称"五胡"。

相关:

详解

“五胡”是一个历史词语,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五个少数民族。下面是对“五胡”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指代
“五胡”指的是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
1. 在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这一时期,以“五胡”为首的游牧民族抓住了机会,趁势崛起,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2.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晋朝的衰落与南迁,原本居住在中国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相邻,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
3. 这些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多个非汉族国家,如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等,与南方的汉人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
三、社会影响
1. “五胡”的崛起与南迁,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特色之一是胡汉分治,即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制度。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间的差异与矛盾,但也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五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词语,它指代了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