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菟 wū tù/tú
虎的别称。原作"于菟",于音"乌",故也作"乌菟"。
相关:
详解
词语:乌菟(wū tú)
详细解释:
1. 读音与字形:
- 读音:乌(wū)菟(tú)。
- 字形:“乌”字由四笔组成,部首为丿;“菟”字由十一笔组成,部首为艹。
2. 意思与出处:
- 意思:乌菟是虎的别称。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原作“於菟”,因为“於”音近于“乌”,所以也写作“乌菟”。
- 出处:该词最早出现在晋代左思的《吴都赋》中,其中有“乌菟之族,犀兕之党”的描述,指的就是虎类及其同伴。
3. 其他含义:
- 在一些古代文献和诗歌中,“乌菟”也被用来指日月。其中,“乌”代表日,“菟”通“兔”,代表月。这种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或天体的运行。
4. 相关词语与用法:
- 与“乌菟”相关的词语还有“菟丝子”,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与“乌菟”本身的含义无直接关联。
- 在现代汉语中,“乌菟”一词已不常用,主要在文言文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现代读者在遇到该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总结:“乌菟”主要作为虎的别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在晋代左思的《吴都赋》里有明确记载。此外,“乌菟”在古文中还有指日月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仍会遇到。
详细解释:
1. 读音与字形:
- 读音:乌(wū)菟(tú)。
- 字形:“乌”字由四笔组成,部首为丿;“菟”字由十一笔组成,部首为艹。
2. 意思与出处:
- 意思:乌菟是虎的别称。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原作“於菟”,因为“於”音近于“乌”,所以也写作“乌菟”。
- 出处:该词最早出现在晋代左思的《吴都赋》中,其中有“乌菟之族,犀兕之党”的描述,指的就是虎类及其同伴。
3. 其他含义:
- 在一些古代文献和诗歌中,“乌菟”也被用来指日月。其中,“乌”代表日,“菟”通“兔”,代表月。这种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或天体的运行。
4. 相关词语与用法:
- 与“乌菟”相关的词语还有“菟丝子”,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与“乌菟”本身的含义无直接关联。
- 在现代汉语中,“乌菟”一词已不常用,主要在文言文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现代读者在遇到该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总结:“乌菟”主要作为虎的别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在晋代左思的《吴都赋》里有明确记载。此外,“乌菟”在古文中还有指日月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仍会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