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饱汉不知饿汉饥 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

解释: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出处: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

例句:你这是‘~’。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

近义:饱人不知饿人饥|

反义:知暖知热|

接龙:知人则哲

相关:

  • 一物不知 -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不得而知 - 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 不知世务 - 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 不知其详 -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 不知底细 - 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内情。
  • 不知所为 - 不知道该怎么办。犹言无计可施。
  • 不知所云 -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 不知所错 - 错:同“措”,处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不知春秋 -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季节或局面。
  • 不知肉味 -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 不知自爱 - 不知道爱惜自己。
  • 不知颠倒 - 犹言不明事理。
  • 不知高下 - 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 不知高低 -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 人事不知 -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 博者不知 - 博者:知道事物多的人;不知:不专精。指知道的东西太广泛的人,就不能深入其中一个方面,对事物就会所知不深。
  • 知不诈愚 - 知:通“智”。指聪明人不欺诈老实愚昧的人。
  • 知而不争 - 争:争辩。了解是非却不据理力争。形容不坚持原则。
  • 知而不言 - 明明知道而不说。
  • 饔飧不饱 - 饔:早饭。飧:晚饭。终天吃不饱。形容生活十分贫困。亦作“饔飧不继”、“饔飧不给”。

详解

成语“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含义
“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一个常用的中性成语,用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痛苦和难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生活富足、无忧无虑的人往往难以理解那些生活困顿、饱受饥饿之苦的人的处境和感受。
二、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清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45回,原文是:“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这本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三、成语用法
“饱汉不知饿汉饥”在句子中可作宾语或分句,用于指那些不能理解别人困境的人。其近义词有“饱人不知饿人饥”,反义词为“知暖知热”。
四、成语示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无法体会他人困难和痛苦的人。例如:“你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根本不能理解我们的难处。”
五、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困境和需求。同时,它也警示那些生活富足的人不要过于自私和冷漠,而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