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边尘不惊 biān chén bù jīng

解释: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出处: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例句: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蔡见庵宪法使》自此~,西陲寝烽者数岁,蔡坐此,被议罢归。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相安无事

近义:和平共处|

反义:狼烟四起|

接龙:惊心夺目

相关:

  • 一尘不倒 -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一尘不到 - 形容清净纯洁。
  • 一尘不受 -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一尘不染 -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不染一尘 - 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
  • 不着边际 - 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 不脩边幅 - 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亦作“不修边幅”。
  • 六尘不染 -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 匕鬯不惊 -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 惊叹不止 - 叹:感叹;止: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 惊悸不安 - 悸:心跳。惊慌心跳,不能安宁。
  • 惊惶不安 -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 惊起梁尘 - 形容歌声高妙动人。
  • 惊魂不定 -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 摸不着边 - 不着边际,接触不到实际问题。
  • 望尘不及 -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同“望尘莫及”。
  • 纤尘不染 -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见惯不惊 - 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 貌不惊人 - 指相貌平常,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 风尘之惊 - 风尘:战乱。战乱发生的警报。

详解

成语“边尘不惊”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成语名称:边尘不惊
* 拼音:biān chén bù jīng
二、含义及用法
1. 含义:原意指边境安定无战事,后也用来形容人在外界纷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镇静、不受干扰。这个成语源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形容边境平静无战争的状态。
2.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相安无事的状态。
三、示例及出处
1. 示例:明沈德符在《野获编·兵部·蔡见庵宪法使》中曾使用此成语:“自此边尘不惊,西陲寝烽者数岁,蔡坐此,被议罢归。”这里用来形容边境安宁,没有战火的状态。
2. 出处:成语“边尘不惊”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的记载中,唐太宗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这里唐太宗以边境的安定来夸赞李世勣的镇守之功。
四、相关词语
* 近义词:和平共处,意指彼此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常用来描述国家之间的关系状态。
* 反义词:狼烟四起,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点燃狼烟报警,现形容到处都有战乱或灾祸。
综上所述,“边尘不惊”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汉语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边境的安定无战事,也可以引申为人在纷扰中保持镇定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