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不达意 cí bù dá yì
解释: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 《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
例句:大概学作文时,总患~。 — 鲁迅《两地书》一一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与写作
近义:词不达意|言不及辞|
反义:言必有中|
接龙:意气高昂
相关:
- 不赞一辞 - 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 不辞劳苦 -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 不辞而别 -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 不辞辛劳 - 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 不达大体 - 大体:大局,整体利益。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 不达时务 - 务:事物;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 不露辞色 - 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
- 义不容辞 -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乘其不意 - 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动手。
- 书不尽意 -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 响不辞声 - 回音由声音而来。比喻人的名誉根据他的行动而得来。
- 意切辞尽 - 意思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 文不尽意 - 文章未能完全表达出心意。
- 毫不在意 - 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 水火不辞 - 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满不在意 - 全然不放在心上,不当一回事。
- 漫不加意 - 犹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理不胜辞 -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 谊不容辞 -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谊不敢辞 -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详解
成语“辞不达意”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含义
“辞不达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其中,“辞”代表言辞,即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意”则指意图、意思,即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当说者或写者所运用的词句无法准确传递其原本的意图和情感时,便可形容为“辞不达意”。
二、成语出处
“辞不达意”这个成语出自于《仪礼·聘礼》,原文是:“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这句话表达了言辞过多可能显得繁琐,而言辞过少则可能无法准确传达意思,言辞应该恰到好处地表达意义。
三、成语用法
“辞不达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或宾语,常带有贬义,主要用于描述说话或写作时的表达不清。例如,在鲁迅的《两地书》中就曾用到此成语:“大概学作文时,总患辞不达意。”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1. 近义词:“词不达意”和“言不及辞”都可视为与“辞不达意”意思相近的成语,它们都用来形容语言表达上的不足或缺失。
2. 反义词:“言必有中”则与“辞不达意”形成对比,意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总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综上所述,“辞不达意”是一个形容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的成语,它源自古代文献,至今仍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一、成语含义
“辞不达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其中,“辞”代表言辞,即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意”则指意图、意思,即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当说者或写者所运用的词句无法准确传递其原本的意图和情感时,便可形容为“辞不达意”。
二、成语出处
“辞不达意”这个成语出自于《仪礼·聘礼》,原文是:“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这句话表达了言辞过多可能显得繁琐,而言辞过少则可能无法准确传达意思,言辞应该恰到好处地表达意义。
三、成语用法
“辞不达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或宾语,常带有贬义,主要用于描述说话或写作时的表达不清。例如,在鲁迅的《两地书》中就曾用到此成语:“大概学作文时,总患辞不达意。”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1. 近义词:“词不达意”和“言不及辞”都可视为与“辞不达意”意思相近的成语,它们都用来形容语言表达上的不足或缺失。
2. 反义词:“言必有中”则与“辞不达意”形成对比,意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总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综上所述,“辞不达意”是一个形容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的成语,它源自古代文献,至今仍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