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俗伤风 bài sú shāng fēng
解释: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出处:参见“败俗伤化”。
例句:行者道:“菩萨,虽是这般故事,奈何他玷污了皇后,~,坏伦乱法,却是该他死罪。” — 《西游记》第七一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近义:败化伤风|伤风败俗|败俗伤化|
接龙:风流自赏
相关:
- 两败俱伤 - 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 俗不伤雅 - 俗:凡俗;雅:高尚的。虽然凡俗,但不流于鄙陋而有伤高雅。
- 俗易风移 - 易:变换;移:改变。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变风改俗 -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 变风易俗 -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 敦风厉俗 - 使民风纯朴敦厚。
- 易俗移风 -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 有伤风化 - 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 移风改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移风易俗 -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移风革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观风察俗 - 指观察国风民俗。
- 调风变俗 - 犹言移风易俗。
- 败材伤锦 - 比喻用非其人,伤害国家。
- 遗俗流风 - 前代流传给后世的风雅韵事。
- 遗风余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风俗习惯 -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 风俗人情 -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 风移俗变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风移俗改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详解
成语“败俗伤风”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音:
- 读音:bài sú shāng fēng
2. 含义:
- “败俗伤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旧唐书·崔昭纬传》,其中有“贪荣冒宠,僭滥无厌,败俗伤风,贤愚共鄙。”的描述,表明了对这种败坏风俗行为的鄙视。
4. 用法:
- “败俗伤风”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5. 示例:
- 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该成语,如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一卷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七十一回,都使用了“败俗伤风”来表达对败坏道德行为的谴责。
6. 近义词:
- “败俗伤风”的近义词包括“败化伤风”、“伤风败俗”、“败俗伤化”等,这些成语都含有贬损社会风气的意味。
综上所述,“败俗伤风”是一个用于描述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的汉语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日常使用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损害社会风气的行为。
1. 读音与拼音:
- 读音:bài sú shāng fēng
2. 含义:
- “败俗伤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旧唐书·崔昭纬传》,其中有“贪荣冒宠,僭滥无厌,败俗伤风,贤愚共鄙。”的描述,表明了对这种败坏风俗行为的鄙视。
4. 用法:
- “败俗伤风”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5. 示例:
- 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该成语,如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一卷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七十一回,都使用了“败俗伤风”来表达对败坏道德行为的谴责。
6. 近义词:
- “败俗伤风”的近义词包括“败化伤风”、“伤风败俗”、“败俗伤化”等,这些成语都含有贬损社会风气的意味。
综上所述,“败俗伤风”是一个用于描述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的汉语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日常使用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损害社会风气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