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浊言清 xíng zhuó yán qīng
解释:清:清高;浊:浑浊,指低下。说的是清白好话,十的是污浊坏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出处: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 唐·李虚中《命书》卷中
例句:杜牧之难折证,掉僧孺不志诚,都一般~。 — 元·乔孟符《扬州梦》第四折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接龙:清都紫府
相关:
- 先言往行 - 从前贤人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
- 十清九浊 - 指混乱不堪。
- 嘉言善行 - 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 嘉言懿行 - 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 察言观行 - 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 泾清渭浊 - 泾水清,渭水浊。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显而易见。
- 洁浊扬清 - 犹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 浊泾清渭 - 渭水清,泾水浊。比喻界限分明。
- 清浊难澄 - 清水和浊水混在一起,使人很难分清楚。
- 清渭浊泾 - 渭河水清,泾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 矫言伪行 - 虚假的议论行为。
- 行言自为 - 行:行为;言:言论。行为和言论都是自己发出的。比喻要自己约束自己
- 言信行果 -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 言信行直 - 指言语信实,行为正直。
- 言听事行 - 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 言行一致 -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 言行不一 - 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 言行不符 - 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 言行相顾 - 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 言行若一 -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详解
成语“行浊言清”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发音与出处
* 发音:xíng zhuó yán qīng。
* 出处:该成语出自唐·李虚中的《命书》卷中,原文为“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二、意思与用法
* 意思:指行为污浊,但言语却显得很清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言行不一,即说的和做的不相符。
* 用法:在句子中,该成语可以作谓语、宾语或定语,主要用于描述人的处事方式。
三、示例与近义词、反义词
* 示例:在元·乔孟符的《扬州梦》第四折中,有“杜牧之难折证,掉僧孺不志诚,都一般行浊言清。”的句子,作为该成语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 近义词:口蜜腹剑,形容人表面和善但内心险恶。
* 反义词:言行一致,指人的言行相符合,说到做到。
四、感情色彩与常用程度
* 感情色彩: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表里不一、虚伪的人。
* 常用程度: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使用率,但并非极为常见,属于一般常用成语。
综上所述,“行浊言清”是一个形容人言行不一的成语,源自唐代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感情色彩和具体语境的适配性。
一、发音与出处
* 发音:xíng zhuó yán qīng。
* 出处:该成语出自唐·李虚中的《命书》卷中,原文为“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二、意思与用法
* 意思:指行为污浊,但言语却显得很清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言行不一,即说的和做的不相符。
* 用法:在句子中,该成语可以作谓语、宾语或定语,主要用于描述人的处事方式。
三、示例与近义词、反义词
* 示例:在元·乔孟符的《扬州梦》第四折中,有“杜牧之难折证,掉僧孺不志诚,都一般行浊言清。”的句子,作为该成语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 近义词:口蜜腹剑,形容人表面和善但内心险恶。
* 反义词:言行一致,指人的言行相符合,说到做到。
四、感情色彩与常用程度
* 感情色彩: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表里不一、虚伪的人。
* 常用程度: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使用率,但并非极为常见,属于一般常用成语。
综上所述,“行浊言清”是一个形容人言行不一的成语,源自唐代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感情色彩和具体语境的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