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步龙行 hǔ bù lóng xíng
解释: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出处: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 《宋书·武帝纪上》
例句: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 — 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回
用法:作谓语;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
近义:龙行虎步|
接龙:行险徼幸
相关:
- 乔龙画虎 - 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 潜龙伏虎 - 藏在深渊中的蛟龙,伏于丛莽中的猛虎。比喻未被使用的人才。
- 虎穴龙潭 -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 虎窟龙潭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 虎踞龙蟠 -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 行步如风 - 形容走路的步子轻快得像风一样。
- 行步如飞 - 走路的步子轻快如飞。亦作“行步如风”、“行疾如飞”、“行走如飞”。
- 雕龙绣虎 - 比喻写作豪放雄健。
- 风虎云龙 -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 龙威虎震 -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 龙幡虎纛 - 指将帅之旗。
- 龙战虎争 - 比喻势均力敌的各方之间,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
- 龙潭虎窟 - 潭:深水池;窟:洞穴。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 龙盘虎拏 - 虬曲苍劲的样子。
- 龙腾虎踯 - 比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同“龙腾虎蹴”。
- 龙腾虎蹴 - 比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
- 龙虎风云 - ①比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 龙跳虎卧 -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 龙踚虎卧 - 犹言龙蟠虎踞。比喻山势逶迤起伏。
- 龙蹲虎踞 - 犹言龙盘虎踞。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详解
成语“虎步龙行”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拼音
* 读音:hǔ bù lóng xíng
二、释义
1. 原意: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展现出庄重、威武的气质。
2. 引申意:后来也用于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或者指人行走时矫健威武的姿态。
三、出处
* 该成语出自《宋书·武帝纪上》,原文为:“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这里描述的是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行走时的仪态,如同龙虎一般矫健威武,预示着其非凡的未来。
四、用法与示例
* 用法:可作谓语,用于形容人的行走或仪态。
* 示例:清·吴趼人在《痛史》第十回中描述一个人物时写道:“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虎步龙行。”这里用“虎步龙行”来形容该人物的行走姿态和整体气质。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龙行虎步,形容人的姿态威武,与“虎步龙行”含义相近。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根据语境选择表示柔弱、无力或萎靡不振等意思的词语作为反义词。
六、总结
“虎步龙行”是一个中性成语,原本主要用于形容帝王的庄重威武的仪态,后来也扩展到形容将军或重要人物的英武姿态。它通过比喻和形象联想,生动地描绘了人物行走时的气势和风度。
一、读音与拼音
* 读音:hǔ bù lóng xíng
二、释义
1. 原意: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展现出庄重、威武的气质。
2. 引申意:后来也用于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或者指人行走时矫健威武的姿态。
三、出处
* 该成语出自《宋书·武帝纪上》,原文为:“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这里描述的是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行走时的仪态,如同龙虎一般矫健威武,预示着其非凡的未来。
四、用法与示例
* 用法:可作谓语,用于形容人的行走或仪态。
* 示例:清·吴趼人在《痛史》第十回中描述一个人物时写道:“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虎步龙行。”这里用“虎步龙行”来形容该人物的行走姿态和整体气质。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龙行虎步,形容人的姿态威武,与“虎步龙行”含义相近。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根据语境选择表示柔弱、无力或萎靡不振等意思的词语作为反义词。
六、总结
“虎步龙行”是一个中性成语,原本主要用于形容帝王的庄重威武的仪态,后来也扩展到形容将军或重要人物的英武姿态。它通过比喻和形象联想,生动地描绘了人物行走时的气势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