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及嗣 fá bù jí sì
解释: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出处: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廷于世。 — 《尚书·大禹漠》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罚等
近义:罚弗及嗣|
相关:
- 不及之法 - 指不适用的法规。
- 力不能及 - 力量达不到。
- 后悔不及 -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 始料不及 - 料:料想,估计。当初没有估计到的。
- 学如不及 -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 悔之不及 - 后悔也来不及了。
- 措手不及 - 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 猝不及防 - 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 罪不及孥 -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虑不及远 - 远:长远。老虎不到长远。形容目光短浅。
- 行不及言 - 及言:顾虑到已经说了的。指做事不守信用。
- 衣不及带 - 衣:穿衣服;带:腰带。穿衣服来不及把腰带系上。形容时间仓促,装束不整。
- 诈奸不及 - 犹言十分奸诈。
- 赏罚不信 - 赏赐与惩罚不按规定执行。
- 赏罚不当 - 奖赏或惩罚与功过不相当。
- 赏罚不明 -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 迅雷不及 - 雷声来得非常快,让人来不及反应。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 过犹不及 -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 迫不及待 - 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 驷不及舌 -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详解
成语“罚不及嗣”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字义:
- 读音:fá bù jí sì
- 字义:罚指惩罚,及表示连累,嗣代表后世、子孙。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惩罚有罪的人,但不应株连到他的子孙后代。
2.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原文为:“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这句话表明,尽管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厉的,但这种惩罚不应延伸到犯罪者的子孙。
3. 成语用法与感情色彩:
-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宾语或定语,主要用于描述处罚的情形。
- 感情色彩:罚不及嗣是一个中性词,它既不包含明显的褒义也不带贬义,仅仅陈述了一个关于惩罚原则的事实。
4. 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罚弗及嗣(意思相近,都强调惩罚不累及子孙)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理解为与“连带责任”或“家族连坐”等概念相对。
5. 现代应用与启示:
- 现代应用:在法律和道德讨论中,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惩罚个人时应避免对无辜者造成不必要的连带伤害。
- 启示:罚不及嗣体现了现代法律中的个体责任原则,即每个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应因他人的行为受到不公正的牵连。这一原则有助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防止滥用权力或进行不公正的集体惩罚。
1. 读音与字义:
- 读音:fá bù jí sì
- 字义:罚指惩罚,及表示连累,嗣代表后世、子孙。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惩罚有罪的人,但不应株连到他的子孙后代。
2.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原文为:“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这句话表明,尽管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厉的,但这种惩罚不应延伸到犯罪者的子孙。
3. 成语用法与感情色彩:
-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宾语或定语,主要用于描述处罚的情形。
- 感情色彩:罚不及嗣是一个中性词,它既不包含明显的褒义也不带贬义,仅仅陈述了一个关于惩罚原则的事实。
4. 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罚弗及嗣(意思相近,都强调惩罚不累及子孙)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理解为与“连带责任”或“家族连坐”等概念相对。
5. 现代应用与启示:
- 现代应用:在法律和道德讨论中,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惩罚个人时应避免对无辜者造成不必要的连带伤害。
- 启示:罚不及嗣体现了现代法律中的个体责任原则,即每个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应因他人的行为受到不公正的牵连。这一原则有助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防止滥用权力或进行不公正的集体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