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之志 jī shān zhī zhì
解释: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出处: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
例句:文帝问曰:‘闻有~,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 — 《晋书·向秀传》
用法: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
近义:箕山之节|箕山之操|
接龙:志虑忠纯
相关:
- 千里之志 - 指远大的志向。
- 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 四方之志 - 指志向远大。
- 守死之志 - 守死:至死不变;志:志向。志向或某种思想、观点至死不变。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山林之士 - 旧时指山林中的隐士。
- 山梁之秋 - 比喻得到良好的时机。
- 平生之志 - 平生:一生。指一生的志向。
- 昆山之玉 - 昆山:昆仑山。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 未竟之志 - 没有完成的志向。
- 河山之德 - 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 牛山之悲 - 在牛山上发出的悲叹。讥讽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
- 等夷之志 - 等夷:匹敌。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即夺权篡位之野心。
- 箕山挂瓢 -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 箕帚之使 - 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
- 箕裘之业 - 箕:簸箕;裘:皮袍。指子承父业。
- 觊觎之志 - 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之想。
- 鄙薄之志 - 鄙薄:浅陋、微薄;志:志向。指微小的志向。多用作谦词。
- 风云之志 - 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
- 高山仰之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详解
成语“箕山之志”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写:
- 拼音:jī shān zhī zhì
2. 含义:
- “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它表达了一种在纷扰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的《与吴质书》。在原文中,曹丕用以形容“伟长”(可能是指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的品格,称其“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4. 用法与示例:
- “箕山之志”在句子中通常作宾语,用于形容人的节操。
- 示例:《晋书·向秀传》中文帝问及向秀的箕山之志,表现出对其高尚情操的赞赏。
5. 近义词:
- “箕山之志”的近义词有“箕山之节”和“箕山之操”,都表达了类似的高尚情操和不愿在乱世为官的意愿。
综上所述,“箕山之志”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成语,它代表了在乱世中保持清高和独立的精神追求。
1. 读音与拼写:
- 拼音:jī shān zhī zhì
2. 含义:
- “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它表达了一种在纷扰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的《与吴质书》。在原文中,曹丕用以形容“伟长”(可能是指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的品格,称其“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4. 用法与示例:
- “箕山之志”在句子中通常作宾语,用于形容人的节操。
- 示例:《晋书·向秀传》中文帝问及向秀的箕山之志,表现出对其高尚情操的赞赏。
5. 近义词:
- “箕山之志”的近义词有“箕山之节”和“箕山之操”,都表达了类似的高尚情操和不愿在乱世为官的意愿。
综上所述,“箕山之志”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成语,它代表了在乱世中保持清高和独立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