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杳无音信 yǎo wú yīn xìn

解释: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出处:惊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 宋·黄孝迈《咏水仙》词

例句:孔明一去东吴,~。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一点儿音信

近义:杳无消息|石沉大海|

反义:指日可待|

接龙:信口开喝

相关:

详解

成语“杳无音信”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音:
- 读音:yǎo wú yīn xìn
2. 释义:
- “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其中,“杳”意为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即消息、回信。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宋代黄孝迈的《咏水仙》词,其中有“惊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的句子。
4. 用法与结构:
- “杳无音信”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属于动宾式结构。它含有贬义,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情失去联系的失望或担忧。
5.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包括“杳无消息”、“音信全无”、“沓无音信”等,都表示没有消息或联系的意思。
- 反义词有“指日可待”,表示事情不久就可以实现或等到。
6. 示例与应用场景: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物久出不归、失去联系的情况,如元曲《桃花女》楔子中有“自春初收拾些资本,着孩儿贩南商做买卖去,至今杳无音信”的描述。
- 在现代语境中,“杳无音信”也可用于描述朋友、家人或商业伙伴长时间没有联系或消息的情况。
7. 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
- “杳无音信”这个成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们对信息传递不畅、人际联系中断的担忧和无奈情感。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通信手段的相对落后和人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深切思念与挂念。
综上所述,“杳无音信”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成语,用于形容失去联系或长时间没有消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