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是非之心 shì fēi zhī xīn

解释: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出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告子上》

例句:清·朱彝尊《跋王氏诗疑》:“世之儒者,以其渊源出于朱子,而不敢议,则亦无~者也。”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接龙:心弛神往

相关:

  • 今是昔非 - 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同“今是昨非”。
  • 今是昨非 - 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 功过是非 - 功绩与过错,正确和谬误。
  • 口是心苗 - 犹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 心腹之忧 - 犹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
  • 心腹之患 - 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 心谤腹非 - 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 招是搬非 -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 招是生非 - 招惹是非。指无故生事。
  • 明辨是非 -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 是非曲直 -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 是非混淆 -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 混淆是非 -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 耳目非是 - 指声色不同于平常。
  • 言是人非 - 指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 言是心声 -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 讨是寻非 - 挑剔,寻找是非。形容存心找岔子。
  • 诛心之论 -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 非昔是今 -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 面是背非 -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详解

成语“是非之心”并非“非心”,但我可以为您解释“是非之心”的含义,并尝试以清晰、分点的形式进行归纳。
成语:是非之心
解释:
1. 基本含义:“是非之心”通常指能够判断是非、明辨善恶的内心或良知。这个成语强调了人应具备的道德判断力和良知,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2. 来源与背景: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理论。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其中,“是非之心”即是人对事物的对错、善恶进行判断的本能或直觉。
3. 用法与语境:“是非之心”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良知。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用于强调某人的道德品质或判断能力。
例如:他拥有一颗是非之心,总是能够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良知、道德判断力等。
* 反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等。
5.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是非之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不随波逐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请注意,虽然“非心”并非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但根据提供的参考文章,“非心”可以解释为“邪心”。然而,这与“是非之心”的含义截然不同,请注意区分。
希望以上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是非之心”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