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天倒地 léi tiān dǎo dì
解释:呼天抢地,形容哭喊。
出处:江老夫妻女儿三口,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例句:才出城门,只听得草地里有小儿啼哭之声,急往前一看,只是一个小儿眠在草里,~价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哭叫
近义:呼天唤地|
接龙:地崩山摧
相关:
- 参天贰地 - 为《易》卦立数之义。后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同“参天两地”。
- 吼天喊地 - 吼:大声叫。大声喊叫,形容极为烦躁痛苦。
- 回天转地 - 犹言旋转乾坤。比喻改变君王的情绪或态度。
- 地久天长 - 时间长,日子久。
- 地阔天长 - 大地辽阔,天空广阔。
- 天地良心 - 天知地知,自己也问得过良心,确实没有说假话、做坏事。
- 天崩地坍 - 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
- 天灾地变 - 天地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古人迷信,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
- 天覆地载 - 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 局天扣地 - 悲痛诉说的样子。
- 德配天地 - 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 扑天盖地 -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 拔地倚天 -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 撅天扑地 - 形容尽量搜括。
- 洞天福地 -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 烦天恼地 - 对天地都有所烦恼。形容心情极其烦闷苦恼。
- 老天拔地 -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 谩天昧地 -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 遮地盖天 - 形容风沙、雨雪大或人马等极多。同“遮天盖地”。
- 黑地昏天 - 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
详解
成语“擂天倒地”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擂天倒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éi tiān dǎo dì。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呼天抢地,形容哭喊。它通常用于描述人们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的情绪表达,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宣泄。
二、出处及故事背景
“擂天倒地”这个成语出自明代凌濛初所著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原文中描述江老夫妻和他们的女儿因为极度悲痛而杀猪般地叫喊,擂天倒地地哭泣。这个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擂天倒地”所形容的哭喊的声势和悲痛的程度。
三、成语用法及示例
“擂天倒地”在句子中通常用作谓语或状语,用于描述哭叫的情景。例如,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中,有这样一个示例:“才出城门,只听得草地里有小儿啼哭之声,急往前一看,只是一个小儿眠在草里,擂天倒地价哭。”这个示例进一步说明了“擂天倒地”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近义词
与“擂天倒地”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呼天唤地”,它们都用于形容极度的哭喊或悲痛。
综上所述,“擂天倒地”是一个形容呼天抢地、极度哭喊的汉语成语,出自明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力。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用于描述各种极度悲痛或愤怒的场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注意:虽然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擂天倒地”意为“声势浩大、威力极大”,但这并非该成语的主流解释。在多数文献和语境中,“擂天倒地”仍被理解为形容极度的哭喊。)
一、基本含义
“擂天倒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éi tiān dǎo dì。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呼天抢地,形容哭喊。它通常用于描述人们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的情绪表达,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宣泄。
二、出处及故事背景
“擂天倒地”这个成语出自明代凌濛初所著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原文中描述江老夫妻和他们的女儿因为极度悲痛而杀猪般地叫喊,擂天倒地地哭泣。这个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擂天倒地”所形容的哭喊的声势和悲痛的程度。
三、成语用法及示例
“擂天倒地”在句子中通常用作谓语或状语,用于描述哭叫的情景。例如,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中,有这样一个示例:“才出城门,只听得草地里有小儿啼哭之声,急往前一看,只是一个小儿眠在草里,擂天倒地价哭。”这个示例进一步说明了“擂天倒地”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近义词
与“擂天倒地”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呼天唤地”,它们都用于形容极度的哭喊或悲痛。
综上所述,“擂天倒地”是一个形容呼天抢地、极度哭喊的汉语成语,出自明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力。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用于描述各种极度悲痛或愤怒的场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注意:虽然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擂天倒地”意为“声势浩大、威力极大”,但这并非该成语的主流解释。在多数文献和语境中,“擂天倒地”仍被理解为形容极度的哭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