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十九 yù yì shí jiǔ
解释:寓言:有所寄托的话;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原意是采用寓言的方式表达,最容易使大多数人信服。后泛指故事情节多为虚构。
出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 《庄子·寓言》
例句:白岩托迹微官,滑稽玩世,故作此以寄诙嘲,~,是或然欤?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
接龙:九霄云外
相关:
- 一言九鼎 -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 举十知九 -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 九十春光 - 九十:指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指春天的美好光景。
- 九变十化 - 指变化多端。
- 九流十家 -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 十亲九故 - 故:老朋友。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 十亲九眷 - 指众多亲戚。
- 十人九慕 - 慕:羡慕。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形容才貌出众,人人羡慕。
- 十室九匮 - 匮,指财物匮乏。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
- 十室九空 - 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 十年九涝 - 形容连年遭水灾。
- 十捉九着 - 比喻十分有把握。
- 十有八九 - 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 十死九活 - 形容难以幸存。
- 十死九生 - 犹十死一生。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 十法九例 - 十种法律倒有九种是民间的成例。
- 十清九浊 - 指混乱不堪。
- 十羊九牧 -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 十转九空 - 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赌博经常输钱。
- 言重九鼎 -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详解
成语“寓言十九”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字义
* 读音:yù yán shí jiǔ
* 字义:“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即虚构的故事或情节;“十九”在这里并非指确切的数字十九,而是表示“十分之九”,意指大多数。
二、成语意思
*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采用寓言的方式表达,这种方式最容易使大多数人信服。后来,这个成语也泛指故事情节多为虚构。
三、成语出处与典故
* 出处:该成语出自《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表明在《庄子》一书中,寓言故事占据了很大部分(十九,即十分之九),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话被重复提及(十七,即十分之七,但这里并非确指,而是强调其重要性)。
* 典故:无具体典故,但可理解为庄子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哲学思想,使得这些虚构的故事成为其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成语用法与结构
*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常用于作文等场合,用以形容文章或故事中虚构情节的比例或特点。
* 结构:属于紧缩式成语,由“寓言”和“十九”两部分组成,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感情色彩与近义词/反义词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无明显的褒贬含义。
* 近义词:无特定近义词(因为该成语本身具有独特性)。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同样因为该成语的独特性)。但可以从意义上理解,反义词可能指向“实事求是”、“真实不虚”等表示真实、非虚构的词语。
综上所述,“寓言十九”是一个源自《庄子》的成语,用于形容文章或故事中虚构情节占据大多数的情况。这个成语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中对于寓言故事的重视和运用。
一、读音与字义
* 读音:yù yán shí jiǔ
* 字义:“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即虚构的故事或情节;“十九”在这里并非指确切的数字十九,而是表示“十分之九”,意指大多数。
二、成语意思
*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采用寓言的方式表达,这种方式最容易使大多数人信服。后来,这个成语也泛指故事情节多为虚构。
三、成语出处与典故
* 出处:该成语出自《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表明在《庄子》一书中,寓言故事占据了很大部分(十九,即十分之九),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话被重复提及(十七,即十分之七,但这里并非确指,而是强调其重要性)。
* 典故:无具体典故,但可理解为庄子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哲学思想,使得这些虚构的故事成为其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成语用法与结构
*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常用于作文等场合,用以形容文章或故事中虚构情节的比例或特点。
* 结构:属于紧缩式成语,由“寓言”和“十九”两部分组成,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感情色彩与近义词/反义词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无明显的褒贬含义。
* 近义词:无特定近义词(因为该成语本身具有独特性)。
*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同样因为该成语的独特性)。但可以从意义上理解,反义词可能指向“实事求是”、“真实不虚”等表示真实、非虚构的词语。
综上所述,“寓言十九”是一个源自《庄子》的成语,用于形容文章或故事中虚构情节占据大多数的情况。这个成语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中对于寓言故事的重视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