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立不安 zuò lì bù ān
解释: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
例句: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情绪
近义:坐卧不宁|如坐针毡|忐忑不安|
反义:镇定自若|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接龙:安常守分
相关:
- 中立不倚 -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 势不两立 -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势不并立 - 势:情势;并立:同时存在。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名不虚立 - 指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 坐不垂堂 - 垂堂:近屋檐处。不坐在堂边外面,怕掉到台阶下。比喻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
- 坐不窥堂 - 端坐不斜视,专心一意。
- 坐视不理 - 袖手旁观,不理不睬。
- 坐视不顾 - 坐:不动。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观看不去援救
- 安坐待毙 - 坐着等死。指不积极想办法,坐等灭亡。
- 安心立命 - 使身心安定,精神上有所寄托。
- 寝不安席 -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 局促不安 -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 局蹐不安 - 局蹐:畏缩不安的样子。形容恐惧不安。
- 屹立不动 - 像山峰一般高耸而稳固地立在原地不动。比喻立场或态度坚定,不可动摇。
- 忐忑不安 -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 民不安枕 - 安:安稳。人民不能安心睡觉。形容生活极不稳定。
- 矜功不立 -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 立国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 誓不两立 - 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 鸡犬不安 -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同“鸡犬不宁”。
详解
成语“坐立不安”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释义
“坐立不安”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坐着或站着都心神不定,形容人心情紧张、烦躁、情绪不安的样子。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内心焦虑、无法安定的状态。
二、成语出处
“坐立不安”这一成语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37回,原文是“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此外,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中也有出现。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使得这一成语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成语用法
“坐立不安”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是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它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在紧张、焦虑或烦躁的情境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含有贬义,暗示这种状态是不好的或需要改善的。
四、示例句子
以下是使用“坐立不安”的示例句子:
1. 自从收到那封神秘的信件后,他整天坐立不安,似乎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2. 考试成绩即将公布,小明在家里坐立不安地等待着。
这些句子展示了“坐立不安”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体现了其描绘人物内心紧张、焦虑状态的功能。
综上所述,“坐立不安”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通过描绘人物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状态,来传达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一、成语释义
“坐立不安”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坐着或站着都心神不定,形容人心情紧张、烦躁、情绪不安的样子。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内心焦虑、无法安定的状态。
二、成语出处
“坐立不安”这一成语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37回,原文是“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此外,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中也有出现。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使得这一成语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成语用法
“坐立不安”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是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它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在紧张、焦虑或烦躁的情境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含有贬义,暗示这种状态是不好的或需要改善的。
四、示例句子
以下是使用“坐立不安”的示例句子:
1. 自从收到那封神秘的信件后,他整天坐立不安,似乎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2. 考试成绩即将公布,小明在家里坐立不安地等待着。
这些句子展示了“坐立不安”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体现了其描绘人物内心紧张、焦虑状态的功能。
综上所述,“坐立不安”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通过描绘人物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状态,来传达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