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高地厚 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
解释: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出处: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 《庄子·让王》
例句: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的话来,真觉后悔。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狂妄无知
近义:不知深浅|不知利害|
反义:谦虚谨慎|
接龙:高足弟子
相关:
- 不知凡几 - 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 不知利害 -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 不知所从 - 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
- 不知所以 - 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 不知死所 - 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 不知自量 -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 不知薡蕫 -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 功高不赏 - 功:功勋;赏:赏赐。功劳极大,无法赏赐。形容功劳之大。
- 天不假年 - 假:给予。天公不给以寿命。指寿命不长。
- 天不做美 -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 天高地下 - 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
- 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 心比天高 -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 心高于天 -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 知命不惑 - 对生命、自然有了很好的了解,随遇而安,不迷惑。
- 知足不殆 - 指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同“知止不殆”。
- 知足不辱 -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 知高识低 - 指说话、做事情得掌握分寸。
- 行不知往 - 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动不能自主,只能听任自然摆布
- 言者不知 - 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详解
成语“不知天高地厚”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含义
“不知天高地厚”是一则成语,意思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骄狂无知,对事物的复杂性或艰巨性缺乏认识,表现出冒失、幼稚或狂妄自大的态度。
二、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让王》。原文中,孔子在困境中仍坚持弹琴吟唱,子路和子贡对此表示困惑。孔子解释后,子贡感叹自己不知道孔子的高洁,自感浅薄,说出了“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这句话,后来人们根据这句话总结出成语“不知天高地厚”。
三、成语用法和结构
1. 该成语的结构为动宾式,由“不知”和“天高地厚”两部分组成。
2. 在句子中,该成语通常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人的态度或行为。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1. 近义词:不知深浅、不知利害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对事物的真实情况或严重性缺乏了解。
2. 反义词:谦虚谨慎等,表示谦虚低调、不狂妄自大的态度。
五、成语寓意与应用场景
1. 成语寓意:世界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未知的知识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人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就无异于井底之蛙。因此,有志者应当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抱着对于未知的敬畏之情求学求知。
2. 应用场景: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过于自信、忽视困难、盲目行动的人。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有人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决策,导致团队陷入困境,就可以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他的行为。同时,该成语也可以用于自嘲或自我批评,表示自己过于冒失或无知。
一、成语含义
“不知天高地厚”是一则成语,意思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骄狂无知,对事物的复杂性或艰巨性缺乏认识,表现出冒失、幼稚或狂妄自大的态度。
二、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让王》。原文中,孔子在困境中仍坚持弹琴吟唱,子路和子贡对此表示困惑。孔子解释后,子贡感叹自己不知道孔子的高洁,自感浅薄,说出了“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这句话,后来人们根据这句话总结出成语“不知天高地厚”。
三、成语用法和结构
1. 该成语的结构为动宾式,由“不知”和“天高地厚”两部分组成。
2. 在句子中,该成语通常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人的态度或行为。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1. 近义词:不知深浅、不知利害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对事物的真实情况或严重性缺乏了解。
2. 反义词:谦虚谨慎等,表示谦虚低调、不狂妄自大的态度。
五、成语寓意与应用场景
1. 成语寓意:世界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未知的知识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人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就无异于井底之蛙。因此,有志者应当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抱着对于未知的敬畏之情求学求知。
2. 应用场景: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过于自信、忽视困难、盲目行动的人。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有人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决策,导致团队陷入困境,就可以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他的行为。同时,该成语也可以用于自嘲或自我批评,表示自己过于冒失或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