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刊之论 bù kān zhī lùn
解释: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例句:这可以说是~,我有同感。 — 孙犁《万国儒小引》
用法: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近义:天经地义|不易之论|
反义: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接龙:论甘忌辛
相关:
- 一偏之论 - 偏于一面的议论。
- 不义之财 -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 不奈之何 - 指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 不急之务 - 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 不挑之祖 - 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 不朽之芳 - 朽:腐朽;芳:花草。永远不腐朽的花草。比喻美好的名声万古流芳。
- 不测之诛 - 测:估计;诛:惩罚。不可估计的惩处。
- 不祥之兆 - 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 不祥之征 - 征:征兆。指不好的预兆。
- 不舞之鹤 -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 不虞之誉 -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 不虞之隙 - 指意外的误会。
- 不言之化 - 化:教化。不通过语言进行教育而收到的感化作用。
- 不讳之路 - 指忠言直谏之路。
- 不讳之门 -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 不足之处 - 不完善的地方。
- 不迁之庙 -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 拘儒之论 - 拘儒:迂腐的书生。指平庸无聊的言论或见解。
- 欺人之论 - 欺骗人的话。
- 要而论之 -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详解
成语:不刊之论
解释:
1. 含义:“不刊之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刊”指的是削除、修改。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它通常用于赞美某些观点或理论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容置疑。
2. 词源:
- 这个成语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其中有“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的表述,意指某些言论或著作如同日月般永恒,不可更改。
- “刊”在古代是指消除刻错了的字,因此“不刊”便是不可消除、不可修改的意思。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竹简、木牍刻字记事,若有错误,便用刀具削去错误部分后重写,这一过程称为“刊”。
3. 用法与语境:
- 该成语通常用作宾语,用于形容某些言论或观点精准且不可动摇。
- 它适用于学术、文学或政治等领域,用以强调某些理论的正确性和不可辩驳性。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包括“天经地义”、“不易之论”,都用来形容理所当然或不可改变的事理。
- 反义词有“不经之谈”、“无稽之谈”,指没有根据、无从查考或荒诞的言论。
5. 常见误区:有时人们会误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这是对“刊”字含义的误解。在此成语中,“刊”并非指刊登,而是指修改或削除。
综上所述,“不刊之论”是一个用于赞美言辞或文章精准无懈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记载,蕴含着对言论高度评价和认可的意义。
解释:
1. 含义:“不刊之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刊”指的是削除、修改。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它通常用于赞美某些观点或理论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容置疑。
2. 词源:
- 这个成语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其中有“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的表述,意指某些言论或著作如同日月般永恒,不可更改。
- “刊”在古代是指消除刻错了的字,因此“不刊”便是不可消除、不可修改的意思。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竹简、木牍刻字记事,若有错误,便用刀具削去错误部分后重写,这一过程称为“刊”。
3. 用法与语境:
- 该成语通常用作宾语,用于形容某些言论或观点精准且不可动摇。
- 它适用于学术、文学或政治等领域,用以强调某些理论的正确性和不可辩驳性。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包括“天经地义”、“不易之论”,都用来形容理所当然或不可改变的事理。
- 反义词有“不经之谈”、“无稽之谈”,指没有根据、无从查考或荒诞的言论。
5. 常见误区:有时人们会误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这是对“刊”字含义的误解。在此成语中,“刊”并非指刊登,而是指修改或削除。
综上所述,“不刊之论”是一个用于赞美言辞或文章精准无懈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记载,蕴含着对言论高度评价和认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