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识 yī miàn zhī shí
解释: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出处: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 《宋史·范纯仁传》
例句:余幄奇,我无~。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
用法:作宾语;指一面之交
近义:一面之交|萍水相逢|
反义:莫逆之交|
接龙:识涂老马
相关:
- 一世之雄 -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 一孔之见 -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 一定之法 - 一定:固定不变。一经确定下来就不再改变的法规。
- 一家之论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 一家之说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 一己之私 -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 一己之见 - 指一个人的意见。
- 一技之善 - 技:技能,本领。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 一技之微 - 技:技能,本领。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 一时之选 -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
- 一理贯之 -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一篑之衅 - 衅:事端,征兆。比喻极小的事端。
- 一臂之力 -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 一芹之微 - 一棵芹菜那样微小的东西。常自谦礼物微薄之词。
- 一面儿理 - 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未识一丁 - 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 独当一面 - 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 略识之无 -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 面目一新 - 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 面貌一新 - 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详解
成语“一面之识”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释义
“一面之识”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只见过一面,对对方略有认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浅层次交往或初步了解。
二、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宋史·范纯仁传》,其中有“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的表述,暗示了即使只是短暂的会面,也能对人产生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三、词语辨析
1. 近义词:“一面之交”、“萍水相逢”,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短暂或浅层次的交往。
2. 反义词:“莫逆之交”,形容情投意合、毫无猜忌的知心朋友,与“一面之识”的浅层次交往形成鲜明对比。
四、成语用法
“一面之识”在句子中通常作宾语,用于指代双方之间只有一面之交的关系。
五、示例
郭沫若的小说《洪波曲》第一章中有这样的表述:“余幄奇,我无一面之识。”,这里的“一面之识”就用于形容两个人之间并不熟悉,只是有过短暂的接触。
综上所述,“一面之识”是一个形容人与人之间初步了解或浅层次交往的成语,其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都体现了这一含义。
一、成语释义
“一面之识”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只见过一面,对对方略有认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浅层次交往或初步了解。
二、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宋史·范纯仁传》,其中有“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的表述,暗示了即使只是短暂的会面,也能对人产生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三、词语辨析
1. 近义词:“一面之交”、“萍水相逢”,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短暂或浅层次的交往。
2. 反义词:“莫逆之交”,形容情投意合、毫无猜忌的知心朋友,与“一面之识”的浅层次交往形成鲜明对比。
四、成语用法
“一面之识”在句子中通常作宾语,用于指代双方之间只有一面之交的关系。
五、示例
郭沫若的小说《洪波曲》第一章中有这样的表述:“余幄奇,我无一面之识。”,这里的“一面之识”就用于形容两个人之间并不熟悉,只是有过短暂的接触。
综上所述,“一面之识”是一个形容人与人之间初步了解或浅层次交往的成语,其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都体现了这一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