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之土 yī póu zhī tǔ
解释: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
出处: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史记·张释之列传》
例句:~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接龙:土龙致雨
相关:
- 一之谓甚 -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 一介之夫 - 介:耿介。一个正直的人。
- 一偏之见 - 偏于一面的见解。
- 一家之主 - 家庭的当家人。
- 一得之愚 -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 一念之误 - 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 一日之谊 - 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 一旦之忿 - 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 一朝之忿 -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 一朝之患 - 突然发生的祸患。
- 一洞之网 - 只有一个洞的网。
- 一狐之腋 -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 一隅之地 -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 一面之荣 - 面:见面;荣:荣幸。很荣幸地见过一面或看到过一眼。
- 一顾之价 - 顾:看。古之善于相马者伯乐看了马一眼,良马的身价就值千金。比喻得到贤人推荐而使人或事物身价倍增。
- 一饭之先 - 比别人早出生一顿饭的时间。指年龄比别人稍长。
- 一饭之德 - 比喻微小的恩德。
- 付之一笑 - 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 抔土巨壑 - 抔土:一掬土,形容很少。一抔土填不满巨大的深沟。形容得少失多,两者悬殊。
- 网之一目 - 目:孔、眼儿。网和一个眼。比喻离开整体,孤立的一个不起作用。
详解
成语“一抔之土”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字义:
- 读音:yī póu zhī tǔ
- 字义:一抔,即一捧;之土,指的是黄土。整体意思是一捧黄土,通常这捧黄土被用来借指坟墓。
2.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原文是:“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这句话的背景是讨论如果有人取了长陵(汉高祖刘邦的陵墓)的一捧土,应该如何定罪。
3. 用法与示例:
- 用法:在句子中作宾语,用于比喻极其微少的土地或渺小、没落的事物,也常用来借指坟墓。
- 示例: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使用了这个成语,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缅怀和对当前时局的悲愤。
4. 相关典故与近义词/反义词:
- 典故:除了上述《史记·张释之列传》中的记载外,这个成语还常与历史上一些悲壮或缅怀的情境相联系,如英雄末路、墓地哀思等。
- 近义词:由于这个成语的含义比较独特,没有直接对应的近义词。但可以根据上下文选择如“一捧黄土”、“方寸之地”等表达类似意思的词语。
- 反义词:与“一抔之土”意义相反的词语可以是“广袤无垠”、“辽阔无垠”等,表示土地广阔无垠。
5. 现代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一抔之土”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常被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力量或地位,或者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历史的追忆。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演讲、悼词等场合中较为常见。
1. 读音与字义:
- 读音:yī póu zhī tǔ
- 字义:一抔,即一捧;之土,指的是黄土。整体意思是一捧黄土,通常这捧黄土被用来借指坟墓。
2.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原文是:“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这句话的背景是讨论如果有人取了长陵(汉高祖刘邦的陵墓)的一捧土,应该如何定罪。
3. 用法与示例:
- 用法:在句子中作宾语,用于比喻极其微少的土地或渺小、没落的事物,也常用来借指坟墓。
- 示例: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使用了这个成语,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缅怀和对当前时局的悲愤。
4. 相关典故与近义词/反义词:
- 典故:除了上述《史记·张释之列传》中的记载外,这个成语还常与历史上一些悲壮或缅怀的情境相联系,如英雄末路、墓地哀思等。
- 近义词:由于这个成语的含义比较独特,没有直接对应的近义词。但可以根据上下文选择如“一捧黄土”、“方寸之地”等表达类似意思的词语。
- 反义词:与“一抔之土”意义相反的词语可以是“广袤无垠”、“辽阔无垠”等,表示土地广阔无垠。
5. 现代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一抔之土”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常被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力量或地位,或者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历史的追忆。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演讲、悼词等场合中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