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之才 yī jiè zhī cái
解释:指微小的才能。
出处:一介,谓小才也。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
例句: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序》:“兴建痒序,启设郊丘,~必记,无文之典咸秩。”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自谦
接龙:才广妨身
相关:
- 一丘之貉 -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 一人之交 - 亲密得象一个人。形容交情深。
- 一介不苟 - 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同“一介不取”。
- 一剑之任 - 指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亦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 一定之计 - 计:主意,打算。已经拿定的主意。
- 一家之长 - 家庭的当家人。
- 一昔之期 - 一昔:即一夕。一夜的时间。
- 一瓣之香 - 一瓣: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 一目之罗 - 目:网眼。只有一个网眼的罗网。比喻只看到一点,而忽视全局。
- 一笑置之 - 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 一邱之貉 - 邱,同“丘”。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同“一丘之貉”。
- 一面之旧 -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 一飧之德 - 飧:简单的饮食。一顿饭的恩德。比喻微小的恩惠。
- 七步之才 - 形容才思敏捷。
- 不才之事 - 不才:不成材。指不正经的事情。
- 付之一叹 - 叹一口气。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
- 纤介之失 - 纤介:细微。很小的过失。
- 经济之才 -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 良史之才 - 良史:旧指有学识,记事无所隐讳的史官。形容优秀史官的才能。
- 鹰犬之才 - 鹰犬:猎人驯养的鹰与猎狗,打猎时用于追捕猎物。用作鹰犬之才。比喻供驱使、能出力的人。
详解
成语“一介之才”的详细解释如下:
1. 成语发音:
- 普通话拼音:yī jiè zhī cái
2. 成语解释:
- “一介之才”意指微小的才能。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自谦,表示自己只有一点微薄的才能或贡献。
3.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杜诗传》。原文是:“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 这段话表达了杜诗自谦自己只有微小的才能,却受到了皇帝的大恩。
4. 成语用法:
- “一介之才”在句子中可作主语或宾语,通常用于自谦的场合,描述个人才能有限。
5. 感情色彩与成语结构: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不带有明显的褒贬意义。
-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由“一介”和“之才”两部分组成,其中“一介”表示微小、少量,“之才”指的是才能。
6. 相关成语与字义:
- 相关成语:一介不取、一介之士、一介书生等。
- 字义解释:“一”表示最小的正整数,“介”指在两者中间,“之”为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才”指能力。
综上所述,“一介之才”是一个用于自谦的成语,表示个人只有微小的才能或贡献。它出自《后汉书·杜诗传》,在句子中可作主语或宾语,属于中性成语,采用偏正式结构。
1. 成语发音:
- 普通话拼音:yī jiè zhī cái
2. 成语解释:
- “一介之才”意指微小的才能。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自谦,表示自己只有一点微薄的才能或贡献。
3.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杜诗传》。原文是:“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 这段话表达了杜诗自谦自己只有微小的才能,却受到了皇帝的大恩。
4. 成语用法:
- “一介之才”在句子中可作主语或宾语,通常用于自谦的场合,描述个人才能有限。
5. 感情色彩与成语结构: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不带有明显的褒贬意义。
-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由“一介”和“之才”两部分组成,其中“一介”表示微小、少量,“之才”指的是才能。
6. 相关成语与字义:
- 相关成语:一介不取、一介之士、一介书生等。
- 字义解释:“一”表示最小的正整数,“介”指在两者中间,“之”为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才”指能力。
综上所述,“一介之才”是一个用于自谦的成语,表示个人只有微小的才能或贡献。它出自《后汉书·杜诗传》,在句子中可作主语或宾语,属于中性成语,采用偏正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