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法” 词语大全
-
一法
yī fǎ
1.统一的法令。 2.指专一地行法。 3.越发;更加。 4.一种方法。 5.佛教用语,犹言一事一物。 -
万法
wàn/mò fǎ
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
三法
sān fǎ
1.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 2.指三代之筮法。 -
上法
shàng/shǎng fǎ
1.崇尚法令。上,通"尚"。 2.指道术或仙术。 -
不法
bù fǎ
违法:不法行为|不法奸商。 -
世法
shì fǎ
1.代代效法。 2.世人的典范,社会沿用的习惯常规。 3.指人事上的交际应酬。 4.对出世法而言,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作世法。 -
严法
yán fǎ
严厉的刑法。 -
中法
zhōnɡ fǎ
1.合法。 2.犯法。 -
为法
wéi/wèi fǎ
1.制定法律。 2.成为法则。 -
主法
zhǔ fǎ
1.王法。 2.主管法令。 -
丽法
lì/lí fǎ
施行法律。 -
义法
yì fǎ
1.旧指合乎某种道义标准的法律。 2.义理法则。 3.桐城派古文家亦以称着文应遵循的准则。 -
乐法
lè/yuè fǎ
音乐法则。 -
乘法
chéng fǎ
数学中基本运算方法之一。最简单的是正整数的乘法,即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简便算法,用连加的次数来乘被加数。例如2连加5次,就用5来乘2。参见"除法"。 -
书法
shū fǎ
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
买法
mǎi fǎ
谓行贿后可以不遵守法令。 -
乱法
luàn fǎ
1.引起国家动乱的法令。 2.违法;犯法。 -
了法
liǎo/le fǎ
1.佛教语。谓领悟法理。 2.解决问题的办法。 -
亏法
kuī fǎ
破坏法令。 -
五法
wǔ fǎ
1.谓规﹑矩﹑绳﹑权﹑衡。 2.谓仁﹑义﹑礼﹑智﹑信。 3.佛教谓名﹑相﹑分别﹑正智﹑真如。 -
仪法
yí fǎ
礼仪法度。 -
使法
shǐ fǎ
玩弄手法。 -
付法
fù fǎ
1.谓交付法司论罪。 2.指传授佛法。 -
仓法
cāng fǎ
有关国家粮仓管理事务的条例法律。 -
仙法
xiān fǎ
道教修炼成仙之法。 -
伏法
fú fǎ
(犯人)被执行死刑:罪犯已于昨天~。 -
会法
huì/kuài fǎ
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共同审决。 -
传法
chuán/zhuàn fǎ
1.佛教谓师徒以佛法相传授。 2.泛指以学问﹑方法相传授。 -
体法
tǐ/tī/bèn fǎ
诗文书画等的格局法式。 -
余法
yú fǎ
传留下来的规范。 -
佛法
fó/fú/bì/bó fǎ
①佛教的教义。②佛教徒和迷信的人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 -
作法
zuò fǎ
1.谓创制法律﹑典章等。 2.施展法术。 3.指弄手段。 4.做样子。谓惩治以警其余。 5.作文或作画的方法。 6.做法。 7.指行为表现的方式。 -
依法
yī fǎ
1.按照已有的方法。 2.按照法律。 -
侮法
wǔ fǎ
藐视和歪曲法令。 -
修法
xiū fǎ
依照法令(行事)。 -
倚法
yǐ fǎ
凭借法律。 -
做法
zuò fǎ
1.处理事情或制作物品的方法。 2.指封建迷信者的装神弄鬼。 -
像法
xiàng fǎ
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 -
八法
bā fǎ
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 2.明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分老疾﹑疲软﹑贪酷﹑不谨四项。成化时加才力不及一项。清代分贪﹑酷﹑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种情况﹐而分别加以处置﹐称八法。 3.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多以指书法。 -
公法
gōng fǎ
①西方法学中指与国家利益有关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等(区别于‘私法’)。②指调整国际关系的准则:国际~。 -
六法
liù fǎ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后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
兵法
bīng fǎ
中国古代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治军理论等。研究兵法的学者称为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韩信等。论述兵法的著作称为兵书,故“兵法”一词往往与“兵书”通用。 -
典法
diǎn fǎ
典章法规。 -
养法
yǎng fǎ
培植之法。 -
内法
nèi/nà fǎ
指佛教教义。 -
冒法
mào/mò fǎ
违犯法规。 -
写法
xiě fǎ
1.写作方法。 2.指做道场时撰写疏文。 -
军法
jūn fǎ
军队中的刑法:违反军纪者将按~处置。 -
准法
zhǔn fǎ
1.供人遵循的法度﹑仿效的模式。 2.以"准"调和乐律的方法。 -
减法
jiǎn fǎ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减法,即从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计算方法。 -
刀法
dāo fǎ
特指刻印章时用刀的技法。主要有冲刀、切刀两种。冲刀起刀时刀杆与印面成约30°角,刻时以腕力驱使刀锋入石前冲。切刀起刀时与印面成约65°角,刻时先以刀锋右角入石,继以刀刃下切直至刀锋左角入石。 -
刑法
xíng fǎ
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并规定用什么刑罚加以处罚的法律。狭义的刑法仅指具有完整体系和普遍适用性的基本刑事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的刑法还包括刑事单行法律,如《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80年起施行,1997年作了修订。 -
刻法
kè fǎ
1.苛刻的法律。 2.雕﹑刻的技法。 -
办法
bàn fǎ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想~ㄧ他不答应,你也拿他没~。 -
加法
jiā fǎ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加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成一个数的计算方法。 -
务法
wù fǎ
致力于法治。 -
助法
zhù/chú fǎ
古代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据说始行于殷代。 -
司法
sī fǎ
1.官名。两汉有决曹﹑贼曹掾,主刑法。历代皆有。唐制在府曰法曹参军,在州曰司法参军。宋沿唐制,诸州置司法参军。元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七》。 2.星官名。 3.现指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察﹑审判。 -
卖法
mài fǎ
1.谓贪赃枉法。 2.谓耍花样,取巧。 -
占法
zhān/zhàn fǎ
占卜的方法。 -
危法
wēi fǎ
严酷之法。 -
历法
lì fǎ
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类。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的方法。 -
厎法
dǐ fǎ
谓确定办法。 -
县法
xiàn/xuán fǎ
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颁布法令为"县法"。 -
取法
qǔ fǎ
取以为法则;效法。 -
受法
shòu fǎ
1.犹伏法。 2.接受道法。 3.指接受为文的法则。 -
变法
biàn fǎ
指历史上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维新。 -
古法
gǔ fǎ
1.旧法;古代刑法律令。 2.古代法度规范。 3.传统的法术或方法。 -
句法
jù/gōu fǎ
①句子的结构方式:这两句诗的~很特别。②语法学中研究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的部分。 -
史法
shǐ fǎ
修史的法则。 -
合法
hé/gě fǎ
符合法建规定:~权利丨~地位丨~斗争丨合理~。 -
名法
míng fǎ
1.名分与法律。 2.名家与法家。 3.很有效的方法。 -
吏法
lì fǎ
官府的法令。 -
后法
hòu fǎ
后世奉行的法则。 -
吐法
tǔ/tù fǎ
用药物促使呕吐的治疗方法。 -
周法
zhōu fǎ
周代的法度﹑礼制。 -
商法
shāng fǎ
也称“商事法”。调整市场领域里商业组织、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 -
善法
shàn fǎ
1.好的法令。 2.佛教指修善果之法。 3.好的方法。 -
喌法
zhōu fǎ
旧时巫﹑方士自称能驱鬼降妖的口诀。参见"喌物"。 -
嗣法
sì fǎ
1.谓继承法度或方法。 2.谓继承循守佛法。 3.指继承佛法者。 -
国法
guó fǎ
国家的法纪:~难容。 -
图法
tú fǎ
1.图录和法典。 2.犹法度。 -
圜法
huán/yuán fǎ
1.测量圆的方法。 2.指币制。 -
土法
tǔ fǎ
民间或国内沿用的方法。 -
圣法
shèng fǎ
1.圣人的法则。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时代的国法。 3.佛教对佛法之称。 -
坐法
zuò fǎ
犯法获罪。 -
垂法
chuí fǎ
垂示法则。 -
墨法
mò fǎ
1.书画的技法。 2.造墨的方法。 -
处法
chǔ/chù fǎ
安排;处理。 -
大法
dà fǎ
1.基本法则。 2.指国家的重要法令或根本法。 3.指朝廷的纲纪。 4.佛教语。谓大乘佛法。 5.复姓。宋代有大法乐霖。 -
天法
tiān fǎ
1.上天的法度。 2.太平天国称所定的法规。 -
守法
shǒu fǎ
1.掌守法令;遵循法规。 2.服刑,坐牢房。 -
奉法
fèng fǎ
奉行或遵守法令。 -
奸法
jiān fǎ
谓因法作奸。 -
如法
rú fǎ
1.谓按法律或方法办理。 2.守法;守规矩。 3.得法;适宜。 4.越发,更是。 -
妖法
yāo fǎ
犹妖术。 -
妙法
miào fǎ
1.佛教语。指义理深奥的佛法。 2.巧妙的方法。 -
委法
wěi fǎ
枉法。 -
威法
wēi fǎ
威严的法令。 -
嫚法
màn/mān fǎ
法纪松弛。 -
学法
xué fǎ
1.学习法律。 2.学校的法规。 -
它法
tā fǎ
别的罪名。 -
官法
guān fǎ
1.亦作"官灋"。 2.国家的法规﹑法度﹑法律。 -
宗法
zōng fǎ
①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区别亲疏、组织社会的法则:宗法制度|今封建废已久,惟世袭者尚可言宗法。②学术、艺术上的效法:其诗大率宗法《文选》。 -
密法
mì fǎ
秘传的方法。 -
定法
dìng fǎ
1.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 2.规定,成法。 -
宪法
xiàn fǎ
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该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在该国的法律中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我国先后在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制订过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中的部分条款,后来又有修改补充。 -
宫法
gōng fǎ
帝王宫中的法规。 -
家法
jiā fǎ
①古代学者师徒相传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②封建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一套法度。③封建家长责打家人的用具。 -
宽法
kuān fǎ
犹言从宽处理。 -
寰法
huán fǎ
战国时环形的秦式货币。 -
小法
xiǎo fǎ
1.小罪罚。 2.佛教语。大乘称小乘之法。 -
就法
jiù fǎ
被处死刑。 -
尽法
jìn/jǐn fǎ
谓完全依法办理。 -
屈法
qū fǎ
1.犹枉法。 2.谓放宽刑法。 -
峻法
jùn fǎ
严酷的法令。 -
峭法
qiào fǎ
严峻的法令。 -
巧法
qiǎo fǎ
1.取巧以避免触犯法令;枉法,玩弄法令。 2.巧妙的方法。 -
差法
chāi fǎ
1.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又称《差注条法》。 2.指徭役赋敛。 3.犹做法。 -
币法
bì fǎ
国家所规定的货币法制。 -
师法
shī fǎ
①老师教授的学艺方法: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②学习;仿效:德业文章皆可师法。 -
常法
cháng fǎ
1.固定的法律﹑制度。 2.通例;通常的原则。 3.谓长久之计。 -
干法
gān/gàn fǎ
犯法。 -
平法
píng fǎ
1.犹持法,执法。亦谓执法平正。 2.指公平之法。 -
幻法
huàn fǎ
1.佛教语。指一切虚幻的事物。 2.幻术;魔术。 -
底法
dǐ/de fǎ
谓确定法式。 -
度法
dù/duó fǎ
1.制度与法令。 2.丈量的标准。 3.古天文学术语。推测躔度之术。 -
廉法
lián fǎ
1.亦作"廉灋"。 2.清廉守法。 -
开法
kāi fǎ
指僧侣宣讲佛法。 -
弄法
nòng/lòng fǎ
1.谓玩弄法律条文以营私舞弊。 2.耍弄法术。 -
弃法
qì fǎ
废弃法度。 -
式法
shì fǎ
见"式灋"。 -
弊法
bì fǎ
指不合时宜的法度。 -
弘法
hóng fǎ
佛教语。谓弘扬流通佛法。 -
彝法
yí fǎ
常法,定法。 -
形法
xíng fǎ
指堪舆﹑骨相等方术。《汉书.艺文志》列为"数术"之一。 -
役法
yì fǎ
1.谓为法令所役使。 2.差役之法。 -
很法
hěn fǎ
违法。 -
律法
lǜ fǎ
1.法律。 2.律吕的法则。 3.指格律。 4.规律。 -
得法
dé fǎ
采用正确方法;找到窍门:管理得法|经营得法|教育得法。 -
循法
xún fǎ
守法。 -
德法
dé fǎ
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 -
微法
wēi fǎ
1.小罪。 2.微法拉的简称。参见"微法拉"。 -
心法
xīn fǎ
1.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
忏法
chàn fǎ
佛教礼忏的仪制。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为妃郗氏制《慈悲道场忏法》。自后有《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等。见《释氏通鉴》卷五。 -
恶法
è/wù/ě/wū fǎ
坏样子。 -
悬法
xuán fǎ
公布法令。古时公布法令,都悬挂于宫阙,故称。 -
想法
xiǎng fǎ
1.考虑办法,设法。 2.意见,看法。 -
慢法
màn fǎ
轻忽法令。 -
手法
shǒu fǎ
①处理材料的方法。常用于工艺、美术或文学方面,含有技巧、工夫、作风等意义:表现手法|手法高超。②手段,待人处世的不正当方法:两面派手法|毒辣的手法。 -
托法
tuō fǎ
1.谓凭借刑法。 2.指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
愿法
yuàn fǎ
谓执法恭谨。 -
慎法
shèn fǎ
严格遵守法令。 -
戈法
gē fǎ
见"戈脚"。 -
戏法
xì fǎ
即“魔术”。中国的传统戏法叫“古彩戏法”。 -
成法
chéng fǎ
1.既定之法。 2.犹榜样。 3.成为法令;制定法令。 -
戒法
jiè fǎ
佛教语。谓如来所制戒律之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后亦泛指戒律。 -
战法
zhàn fǎ
作战的方法。指战争的策略和技能。 -
打法
dǎ/dá fǎ
游戏、比赛中特定的行动、花招。如:大部分依仗跑动的打法。 -
执法
zhí fǎ
1.执行或执掌法令。 2.执法的官吏。王莽时曾改御史为"执法"。 3.星名。 -
护法
hù fǎ
①卫护佛法。②卫护佛法的人。后来指施舍财物给寺庙的人。③卫护国法。 -
抵法
dǐ fǎ
1.犹伏法。 2.犯法。 -
拟法
nǐ fǎ
效法。 -
拼法
pīn fǎ
根据公认的用法用字母拚字的技术或技巧。 -
拳法
quán fǎ
拳击的技法。 -
持法
chí fǎ
执法。 -
拿法
ná fǎ
拳术中的一种擒人手法。用很小的力量控制对方要害处,使对方不能动作,因以取胜。 -
指法
zhǐ fǎ
1.弹奏乐器时手指动作的原则和方法。 2.中医针灸捻针之法。 -
按法
àn fǎ
依法。 -
挠法
náo fǎ
枉法。 -
提法
tí/dī/dǐ fǎ
对某种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和看法。 -
搞法
gǎo fǎ
[口]∶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如:老兄,你这样搞法可不大妙啊。 -
政法
zhèng fǎ
1.法制。 2.法度﹑法规。 3.政治和法律的合称。 -
故法
gù fǎ
旧法。先王的法度礼仪。 -
效法
xiào fǎ
学习某人的长处;仿照别人的做法:大家都效法他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廉而工坚,最宜效法。 -
敕法
chì fǎ
整饬法令。 -
教法
jiào/jiāo fǎ
1.亦作"教灋"。法典;法规。 2.犹教义,教理。 3.教育方法。 -
敛法
liǎn fǎ
税收之法。 -
文法
wén fǎ
1.法制;法规。 2.文章的作法。 3.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 -
斗法
dǒu/dòu fǎ
用法术相斗(旧小说中的虚构)。比喻使用计谋,暗中争斗。 -
新法
xīn fǎ
1.新制定的法令。 2.指新的历法。 -
方法
fāng fǎ
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工作~ㄧ学习~ㄧ思想~。 -
施法
shī fǎ
1.实施法令。 2.施行法术。 -
族法
zú fǎ
宗族或家族的法规。 -
无法
wú fǎ
1.无视法纪。 2.没有办法。 -
明法
míng fǎ
1.使法令严明。 2.明确的法令。 3.通晓法令。 4.明显的规律。 5.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汉建元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唐宋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
普法
pǔ fǎ
普及法律知识。 -
智法
zhì fǎ
智术能法。谓通晓术与能行法治。 -
曲法
qū/qǔ fǎ
枉法。 -
更法
gēng/gèng fǎ
变法。 -
朔法
shuò fǎ
确定朔日的方法。 -
服法
fú/fù fǎ
1.服从法令。 2.药物的服用法。 -
末法
mò fǎ
1.谓不能治本的法术。系儒家对法家刑名之学的蔑称。 2.佛教语。指佛法的衰微时期。 3.泛指宗教的衰微。 -
术法
shù/shú/zhú fǎ
1.方法。 2.法术。 -
本法
běn fǎ
1.原来的有关法律条款。 2.这项法律。 -
李法
lǐ fǎ
1.上古关于征伐刑戮之事的书。李,通"理"。 2.泛指法律。 -
条法
tiáo/tiāo fǎ
条例法规。 -
极法
jí fǎ
犹极刑。死刑;重刑。 -
枉法
wǎng fǎ
违法;以私意曲解法律:贪赃枉法|枉法徇情|岂可因私枉法。 -
枪法
qiāng fǎ
1.用枪射击的技术。 2.使用长枪(古代武器)的技术。 -
染法
rǎn fǎ
染色的方法。 -
格法
gé fǎ
成法,法度。 -
案法
àn fǎ
1.谓执法。 2.指切脉之法。 -
桡法
ráo/náo fǎ
枉法。 -
梵法
fàn fǎ
佛经的教义。 -
棋法
qí fǎ
1.亦作"棊法"。 2.弈棋之法。亦指布局﹑应变与制胜的棋艺。 -
检法
jiǎn fǎ
宋尚书省负责检查执法之事的部门。 -
棒法
bàng fǎ
用棒的套路招式。武术的一种。 -
楷法
kǎi/jiē fǎ
1.典范;法则。 2.犹效法。 3.楷书之法。 -
止法
zhǐ fǎ
宋朝对文武臣转官的规定。 -
正法
zhèng fǎ
①政治法度:讨正法之本|妄是非正法。②公正的法度:正法直度|护持正法。③正宗的法则:诗家之正法。④依法制裁、办理。特指执行死刑:就地正法|早日正法。 -
死法
sǐ fǎ
1.一成不变的方法。 2.指过时的方法﹑法则。 -
母法
mǔ fǎ
1.一国的立法采用或模仿外国的立法,则称被采用或模仿的外国法律为母法,称依其制定的法律为子法。 2.指宪法。依据宪法制定的普通法为子法。 -
比法
bǐ fǎ
1.亦作"比灋"。 2.核查统计户口财产的法令。 -
民法
mín fǎ
调整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规定个人、法人因经济利益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国于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国还有婚姻法、继承法等单行民事法律。 -
汉法
hàn fǎ
汉代的法律制度。 -
汗法
hàn/hán fǎ
中医驱逐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疾病汗﹑吐﹑下三法之一。 -
法云
fǎ yún
佛教语。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 -
法城
fǎ chéng
1.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能守护正法﹑遮防非法,如同城防。 2.指寺塔。 -
法名
fǎ míng
指出家当僧尼或道士后由师父另起的名字。 -
法典
fǎ diǎn
经过整理的比较完备、系统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如民法典、刑法典。 -
法元
fǎ yuán
古天文术语。即历元。 -
法司
fǎ sī
1.古代掌司法刑狱的官署。 2.指司法官吏。 -
法力
fǎ lì
佛法的力量。也泛指神奇的力量:~无边。 -
法则
fǎ zé
①规律:自然~。②〈书〉法规。③〈书〉模范;榜样。 -
法供
fǎ gōng/gòng
佛教语。谓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养。 -
法仗
fǎ zhàng
法物仪仗。 -
法喜
fǎ xǐ
佛教语。谓闻见﹑参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 -
法化
fǎ huà/huā
佛教语。佛法的教化。 -
法众
fǎ zhòng
佛教信众。 -
法书
fǎ shū
①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②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
法味
fǎ wèi
佛教语。谓因参悟妙法而产生的悦乐。 -
法令
fǎ líng/lǐng/lìng
政权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的总称。 -
法准
fǎ zhǔn
规范标准。 -
法喇
fǎ lǎ
即雪橇。 -
法像
fǎ xiàng
指佛菩萨等圣像。 -
法国
fǎ guó
西欧国家。西临大西洋,东南临地中海。面积55.16万平方千米。人口5800万(1995年)。首都巴黎。大部分为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部低。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南沿海为地中海气候。经济发达。世界工业大国之一。核电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领先。世界重要的农业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甜菜、葡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肉、乳产量居西欧前列。世界重要的贸易大国。旅游业发达。 -
法例
fǎ lì
指法律条例。 -
法堂
fǎ táng
①旧时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公堂。②讲说佛法的场所。 -
法俗
fǎ sú
1.风俗习惯。 2.僧侣和俗人。 -
法事
fǎ shì
指僧道拜忏、打醮等事。 -
法吏
fǎ lì
1.古代司法官吏。 2.指狱吏。 -
法主
fǎ zhǔ
佛教语。称佛。意为佛法之主。 -
法器
fǎ qì
和尚、道士等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如钟、鼓、铙、钹、木鱼和瓶、钵、杖等。 -
法嗣
fǎ sì
1.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 2.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
法从
fǎ cóng/zòng
1.跟随皇帝车驾;追随皇帝左右。 2.指皈依佛法的弟子。 -
法坛
fǎ tán
举行祈祷法事的坛场。 -
法乳
fǎ rǔ
1.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乳汁哺育众生。 2.把小米放在罂中熬成的汤。 -
法人
fǎ rén
法律上指根据法律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如公司、社团等。法人享有与其业务有关的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区别于‘自然人’)。 -
法坐
fǎ zuò
正座。君主听朝之处。 -
法信
fǎ xìn/shēn
佛教师徒传法的信物。 -
法场
fǎ cháng/chǎng
①僧道做法事的场所;道场。②旧时执行死刑的地方;刑场。 -
法古
fǎ gǔ
效法古代、古人:他的书法~而不泥古,别具神韵。 -
法医
fǎ yī
法院中专门负责用法医学来协助审理案件的医生。 -
法势
fǎ shì
法令与威势。商鞅重法,慎到重势。 -
法义
fǎ yì
法度义理。 -
法制
fǎ zhì
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健全~ㄧ增强~观念。 -
法团
fǎ tuán
即法人。 -
法体
fǎ tǐ/tī/bèn
敬称僧人之身。 -
法兰
fǎ lán
同“凸缘”。 -
法刀
fǎ dāo
刽子手行刑的刀。 -
法印
fǎ yìn
佛教语。判定佛法的标准。主要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 -
法会
fǎ huì/kuài
佛教为说法、供佛、施僧等所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和集会。 -
法仪
fǎ yí
法度礼仪。 -
法号
fǎ hào/háo
也称“法名”、“戒名”。佛教徒皈依佛门或受戒后由师父特取的名字。如南朝梁娄德素,受戒后法号为慧约。 -
法乐
fǎ lè/yuè
佛教语。谓积德行善﹑耽味佛法之乐。相对于欲乐而言。 -
法儿
fǎ ér/er
法子;办法。 -
法伍
fǎ wǔ
谓规定的军队编制。 -
法友
fǎ yǒu
指佛教徒之间有交往的人。 -
法侣
fǎ lǚ
犹道友。 -
法冠
fǎ guān/guàn
古代冠名。本为楚王冠,从秦汉起,御史﹑使节和执法官皆戴此冠。 -
法匠
fǎ jiàng
称美佛法精深之人。 -
法刑
fǎ xíng
法令典章。 -
法台
fǎ tái/tāi
道教举行斋醮仪式的台桌。 -
法办
fǎ bàn
依法惩办:逮捕~。 -
法律
fǎ lǜ
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 -
法权
fǎ quán
权利;特权。 -
法旨
fǎ zhǐ
神的意旨(迷信)。 -
法流
fǎ liú
1.佛教语。相续不绝的佛法。 2.佛教语。佛法流传。 -
法尘
fǎ chén
佛教语。六尘之一。意根所对之境,能产生意识。 -
法室
fǎ shì
刑室;监狱。一说,浴室。 -
法筵
fǎ yán
佛教语。指讲经说法者的座席。引申指讲说佛法的集会。 -
法王
fǎ wáng
①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②元明两代授予喇嘛教首领的封号。 -
法施
fǎ shī
佛教语。三种布施之一。谓宣讲佛法,普度众生。出家人多行法施,在家人多行财施。 -
法戒
fǎ jiè
楷式和鉴戒。 -
法徒
fǎ tú
佛教徒。 -
法轨
fǎ guǐ
法度。 -
法座
fǎ zuò
正座。君主听政之处。 -
法莲
fǎ lián
佛经《妙法莲华经》的省称,即《法华经》。 -
法曹
fǎ cáo
1.汉代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 2.古代司法官署。亦指掌司法的官吏。 -
法宫
fǎ gōng
宫室的正殿,古代帝王处理政事之处。 -
法花
fǎ huā
瓷器名。 -
法鱼
fǎ yú
风干的鱼。 -
法庭
fǎ tíng
①法院所设立的审理诉讼案件的机构。②法院审理诉讼案件的地方。 -
法箓
fǎ lù
道教语。用以"驱鬼压邪"的丹书﹑符咒。 -
法界
fǎ jiè
佛教语。梵语dharma-dh?tu的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
法衣
fǎ yī/yì
和尚、道士等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的衣服。 -
法星
fǎ xīng
1.星名。北斗七星第二星天璇的别名。 2.星名。荧惑星的别名。 -
法部
fǎ bù
1.唐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 2.清代掌司法的官署。 -
法席
fǎ xí
佛教语。讲解佛法的座席。亦泛指讲解佛法的场所。 -
法水
fǎ shuǐ
1.佛教语。指佛法。谓佛法能消除心中烦恼,犹如水能洗涤污垢,故称。 2.道士﹑巫师自诩能除病驱邪的水。 -
法缘
fǎ yuán
1.佛教语。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 2.佛教语。谓皈依三宝,与佛法为缘。 -
法规
fǎ guī
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的总称。 -
法科
fǎ kē
1.指刑法条例。 2.旧制大学七科之一。分法律﹑政治﹑经济三个学系。 3.佛教指戒律。 -
法田
fǎ tián
指以佛法滋长善根的心田。 -
法术
fǎ shù/shú/zhú
①指法家的学术。②道士、巫婆等所用的画符念咒等骗人手法。 -
法集
fǎ jí
佛教徒讲解佛法的集会。 -
法老
fǎ lǎo
古代埃及国王的称号。[希腊pharao] -
法志
fǎ zhì
谓记载法令的典籍。 -
法笔
fǎ bǐ
对人所作书画的敬称。 -
法籍
fǎ jí
1.载有法令制度的典籍。 2.佛教经书。 -
法岸
fǎ àn
佛教谓超脱生死的入道境界。 -
法车
fǎ chē/jú
古代帝王乘坐的车。 -
法马
fǎ mǎ
天平上作为重量标准的物体。今多写作"砝码"。 -
法院
fǎ yuàn
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
法政
fǎ zhèng
旧时对法律和政治的合称。 -
法治
fǎ zhì
①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②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
法桥
fǎ qiáo
佛教谓佛法如桥梁,能普渡众生。 -
法航
fǎ háng
即法船。 -
法时
fǎ shí
犯法之时。 -
法循
fǎ xún
效法遵循。 -
法歌
fǎ gē
犹法曲。 -
法祖
fǎ zǔ
1.教主。 2.效法先祖。 -
法相
fǎ xiāng/xiàng
1.古代皇宫选择妃嫔﹑宫女所规定的标准相貌。 2.旧时指骨法﹑相貌。 3.指佛像。 4.佛教语。谓诸法真实之相。 5."法相宗"的省称。 -
法苑
fǎ yuàn
佛教语。指佛法所在之处。 -
法挥
fǎ huī
请人写字的敬语。犹言挥动大笔。 -
法眷
fǎ juàn
佛教语。指共同修行的道友。 -
法膳
fǎ shàn
指帝王的常膳。 -
法雷
fǎ léi
佛教语。谓佛法如雷,能惊觉群迷,故称。 -
法灯
fǎ dēng
佛教语。比喻能照破世间迷暗的佛法。 -
法诛
fǎ zhū
谓依法惩罚。 -
法柄
fǎ bǐng
执法之权。 -
法罪
fǎ zuì
刑罚律令。 -
法宇
fǎ yǔ
寺院。 -
法宝
fǎ bǎo
①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也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②神话中说的能制伏或杀伤妖魔的宝物。③比喻用起来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的~。 -
法防
fǎ fáng
犹法禁。 -
法辟
fǎ bì/pì
1.法律。 2.特指刑法。 -
法线
fǎ xiàn
过曲线上一点且与曲线在这点的切线垂直的直线,称为曲线在这点的法线,这点称为法线足。 -
法警
fǎ jǐng
司法警察。法院、检察院中执行逮捕或押送犯人,传唤当事人、证人和维持法庭秩序等任务的警察。 -
法比
fǎ bǐ
法律条例。 -
法效
fǎ xiào
效法。 -
法派
fǎ pài
教内的宗派。 -
法天
fǎ tiān
效法自然和天道。 -
法语
fǎ yǔ/yù
法国和比利时、中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国语或官方语言。使用人数约9000万,文字采用拉丁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 -
法食
fǎ shí
1.祭祀用的食物。 2.佛教语。谓僧侣依法制所用之食。 -
法本
fǎ běn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
法理
fǎ lǐ
①法律的理论根据。②〈书〉法则。③佛法的义理。 -
法曲
fǎ qū/qǔ
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
法要
fǎ yào/yāo
佛法的要义。 -
法岁
fǎ suì
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 -
法蓝
fǎ lán
即珐琅。 -
法源
fǎ yuán
佛教语。法海真源,法性。 -
法正
fǎ zhèng
1.法政;法制。 2.礼法规矩。 -
法程
fǎ chéng
1.法则;程式。 2.法规。 3.犹效法。 -
法定
fǎ dìng
由法律、法令所规定:~人数 ㄧ~婚龄ㄧ~计量单位 ㄧ按照~的手续办理。 -
法拉
fǎ lā/lá
电容单位,1个电容器,充以1库仑电量时,电势升高1伏特,电容就是1法拉。这个单位名称是为纪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而定的。简称法。 -
法社
fǎ shè
修道所结之会社。 -
法算
fǎ suàn
1.古代军队中主会计之事者。 2.算学。 3.指僧人的年龄。 -
法赙
fǎ fù
古代官吏死后,朝廷按规定赠给的治丧财物。 -
法蠡
fǎ lí/lǐ
即法螺。 -
法币
fǎ bì
193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 -
法服
fǎ fú/fù
1.古代根据礼法规定的不同等级的服饰。 2.僧﹑道所穿的法衣。 -
法士
fǎ shì
1.指崇尚礼法之士。 2.即法师。 -
法统
fǎ tǒng
宪法和法律的传统,是统治权力的法律根据。 -
法酒
fǎ jiǔ
1.古代朝廷举行大礼时的酒宴。因进酒有礼,故称。 2.泛指宫廷宴饮时所饮的酒。 3.按官府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
法套
fǎ tào
犹办法。 -
法讳
fǎ huì
敬辞。称出家人的法名。 -
法宪
fǎ xiàn
法令。 -
法守
fǎ shǒu
谓按法度履行自己的职守。 -
法祀
fǎ sì
佛教徒举行的祭祀仪式。 -
法绳
fǎ shéng
1.以法律制裁。 2.捆绑犯人的绳子。 -
法象
fǎ xiàng
1.古代哲学术语。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的总称。 2.效法;模仿。 3.指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 4.指帝王﹑圣贤之像。 5.指神妖作法时变成的形象。 -
法货
fǎ huò
古代合乎国家法定标准的铸币。 -
法章
fǎ zhāng
1.古代乐曲名。 2.法令典章。 -
法官
fǎ guān
法院中审判人员的通称。 -
法度
fǎ dù/duó
①法令制度;法律。②行为的准则;规矩:不合~。 -
法门
fǎ mén
①佛教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也指佛门。②泛指门径;方法。 -
法环
fǎ huán
道士所用的串铃。 -
法将
fǎ jiāng/jiàng
佛教指菩萨。 -
法狱
fǎ yù
监狱。指刑事案件。 -
法螺
fǎ luó
软体动物的一属,多生活在海洋中,壳圆锥形,壁厚,长约1尺,表面有很多瘤状突起。磨去尖顶的壳吹起来很响,古代做佛事时用来做乐器,所以叫法螺。渔船、航船等也用来做号角。 -
法驾
fǎ jià
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 -
法寺
fǎ sì
大理寺的别称。泛指掌管刑狱的官署。 -
法馔
fǎ zhuàn
犹法膳。 -
法盲
fǎ máng
缺乏法律知识的人。 -
法禁
fǎ jīn/jìn
刑法和禁令。 -
法烛
fǎ zhú
汉代刘安始制的灯烛。 -
法腊
fǎ là/xī
佛教语。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称为夏腊。后因以"法腊"称比丘受戒的年数。 -
法子
fǎ zǐ
方法:想~ㄧ没~。 -
法执
fǎ zhí
佛教语。两种"我执"之一。对于"人我执"而言。也称为"法我执"。谓不知诸法由因缘而生,以为外界有独立自存的客观实体的"妄执"。见《成唯识论》卷一。 -
法性
fǎ xìng
佛教语。真实不变﹑无所不在的体性。各宗所说不一。 -
法镜
fǎ jìng
佛教语。比喻佛法。谓佛法如镜,能照彻万物。 -
法当
fǎ dāng/dàng
理应,应当。 -
法船
fǎ chuán
1.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船,可以拯救沉溺的众生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 2.旧时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晩上为超度亡灵而焚烧的纸船。 -
法羊
fǎ yáng/xiáng
1.亦作"灋羊"。 2.牢礼之法中规定之羊牲。 -
法师
fǎ shī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 -
法道
fǎ dào
1.指佛法之道。 2.办法和门道。 -
法海
fǎ hǎi
民间故事《白蛇传》中人物。镇江金山寺和尚。为人阴险狠毒。为维护封建道统,阻挠、破坏白娘子和许仙的纯真爱情和美满家庭。又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强行拆散一对恩爱夫妻。为封建宗法制度的卫道士形象。 -
法益
fǎ yì
谓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
法日
fǎ rì
制度规定的日子。 -
法酝
fǎ yùn
即法酒。 -
法幢
fǎ chuáng/zhuàng
1.写有佛教经文的长筒形绸伞或刻有佛教经文﹑佛像等的石柱。 2.比喻佛法。 -
法案
fǎ àn
提交国家立法机关审查讨论的关于法律、法令问题的议案。 -
法藏
fǎ cáng/zàng
1.佛教语。谓法性含藏的无量功德。 2.佛教语。佛所说的教法。佛法含藏无量妙义,故称"法藏"。 -
法皇
fǎ huáng
指教皇。 -
法鼓
fǎ gǔ
佛教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集众唱赞的大鼓。亦指禅寺法堂东北角之鼓,与茶鼓相对。 -
法议
fǎ yì
根据法律议罪。 -
法式
fǎ shì
标准的格式:《营造~》。 -
法杖
fǎ zhàng
1.古代杖刑所用刑具之一。 2.指用法杖拷打。 -
法眼
fǎ yǎn
佛教指能认识到事物真相的眼力,泛指敏锐深邃的眼力。 -
法钵
fǎ bō
僧尼用于化斋盛食的钵盂。 -
法香
fǎ xiāng
指敬神时烧的香。 -
法窟
fǎ kū
佛教语。佛涅盘后,弟子迦叶于迦兰陀竹园大石窟内结集三藏经典,称为"窟内上座部"。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后因以"法窟"指佛寺。 -
法署
fǎ shǔ
司法衙署。 -
法郎
fǎ láng/làng
法国、瑞士等国的本位货币。[法franc] -
法空
fǎ kōng/kòng/kǒng
佛教语。谓诸法(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由因缘而生,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 -
法码
fǎ mǎ
即砝码。 -
法轮
fǎ lún
佛教语。比喻佛语。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称为"三转法轮"。 -
法方
fǎ fāng
法度和方术。 -
法学
fǎ xué
研究国家和法的学科。 -
法廏
fǎ jiù
按《周礼》六闲旧制而建的马厩。属诸侯邦国之制。 -
法数
fǎ shù/shǔ/shuò
1.法度术数。 2.佛教指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如三界﹑四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五位七十五法等。也称名数。 -
法衮
fǎ gǔn
皇帝的礼服。 -
法锦
fǎ jǐn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的一种丝织品。 -
法炬
fǎ jù
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火炬,能照明黑暗的世间。 -
法家
fǎ jiā/gū/jie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法意
fǎ yì
1.法令的意旨。 2.佛法的旨意。 -
法舸
fǎ gě
即法船。 -
法玛
fǎ mǎ
满语。老爷。 -
法悦
fǎ yuè
谓从信仰中得到的欢悦。 -
法身
fǎ shēn
1.佛教语。梵语Dharmak?ya的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 2.指高僧之身。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
法崖
fǎ yá
边际。 -
法教
fǎ jiào/jiāo
1.法制教化。 2.佛法之教化。 -
法钱
fǎ qián
古代指形式﹑币材﹑重量等合于法定标准的铸币。 -
法鞭
fǎ biān
古代的一种刑具。 -
法物
fǎ wù
1.古代帝王用于仪仗﹑祭祀的器物。 2.宗教礼器﹑乐器及依法使用的器具。 3.施展法术之物。 4.指技艺制作之物。 -
法见
fǎ jiàn/xiàn
谓依据礼法,正式朝见天子。 -
法音
fǎ yīn
1.指法言。合乎礼法之言。 2.佛教语。解说佛法的声音,佛法。 3.诵经奏乐声。 -
法纪
fǎ jì/jǐ
法律和纪律:遵守~ㄧ目无~。 -
法行
fǎ xíng/háng
矜大其行。 -
法言
fǎ yán
1.合乎礼法的言论。 2.犹格言。 3.指释﹑道之经论。 -
法网
fǎ wǎng
比喻严密的法律制度:难逃~ㄧ落入~。 -
法难
fǎ nàn
佛教徒指毁灭佛法的事件。中国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法难"。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毁灭佛法事件。史称"三武一宗"。 -
法纲
fǎ gāng
佛教语。指戒律。 -
法雨
fǎ yǔ/yù
佛教语。喻佛法。佛法普度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故称。 -
法经
fǎ jīng
书名。战国时李悝编纂的法典。约公元前470年编成。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 -
活法
huó fǎ
1.宋人诗论中提出的学诗所必须掌握的能灵活变通的法则。 2.泛指灵活的原则﹑方法。 -
海法
hǎi fǎ
以色列北部重要海港和工商业中心。人口22.5万(1984年)。天然良港,能泊远洋海轮。中东石油输出港之一。工业有炼油、化肥、军火等部门。水陆交通要站。海洋博物馆著名。为旅游胜地。 -
演法
yǎn fǎ
1.宣讲教义。 2.谓传布教义的方式。 -
灯法
dēng fǎ
一种迷信幻术。燃点香烛,使其烟氛现出楼台殿阁等幻象。古代用以祛病。 -
灸法
jiǔ fǎ
见“针灸”。 -
烦法
fán fǎ
烦苛的法令。 -
熨法
yùn/yù fǎ
中医外治法。有药熨﹑汤熨﹑酒熨﹑铁熨﹑葱熨﹑土熨等法。借助药性及温暖作用,直接作用于患处或有关部位,使气血通畅,以达到治病或缓解病痛的作用。 -
爽法
shuǎng fǎ
违背礼法。 -
犯法
fàn fǎ
违反法律、法令:知法~ㄧ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
狎法
xiá fǎ
亵渎法制。 -
狱法
yù fǎ
刑狱之法。指治罪条例。 -
猛法
měng fǎ
严酷的法令。 -
率法
shuài/lǜ fǎ
遵循法度。 -
王法
wáng fǎ
旧时称国家法律: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也泛指政策法令。 -
玩法
wán fǎ
1.玩忽法令。 2.玩弄的手法。 -
理法
lǐ fǎ
1.义理和章法。 2.礼法;伦理规范。 3.规律;法则。 -
生法
shēng fǎ
1.制定法令。 2.设法。 -
用法
yòng fǎ
1.谓依法断罪。 2.泛指运用刑法。 3.指运用兵法,使用战略﹑战术。 4.使用的方式﹑方法。 -
田法
tián fǎ
1.亦作"田灋"。 2.古时狩猎的典法。 3.耕种之法。 -
画法
huà fǎ
1.画一之法。 2.拟定法令。 3.绘画的技法。 -
畏法
wèi fǎ
1.惧怕犯法。 2.犹严法。 -
疑法
yí/nǐ fǎ
疑难案件。亦指审判疑难案件。 -
疗法
liáo fǎ
治疗疾病的方法。 -
痛法
tòng fǎ
严厉的刑法。 -
白法
bái fǎ
佛教语。一切善法的总称。 -
九法
jiǔ fǎ
1.亦作"九灋"。 2.周治理邦国的九种措施。 3.泛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大法。 4.指汉《九章律》。 5.指道家修仙之法。 -
票法
piào/piāo fǎ
明末以后部分地区所行商人凭票运销茶﹑盐的制度。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票法变相为纲法,准由票商专利。辛亥革命后仍沿用,抗日战争期间始废除。 -
百法
bǎi fǎ
佛教语。佛教唯识宗说明世间﹑出世间一切现象的总称。 -
皇法
huáng fǎ
犹王法。 -
皴法
cūn fǎ
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等。 -
盐法
yán fǎ
官府管理盐务所制定的政策法令﹑产销制度和有关则例。 -
盗法
dào fǎ
盗律。 -
相法
xiāng/xiàng fǎ
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 -
看法
kàn/kān fǎ
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见解:谈两点~ㄧ两人~一致。 -
真法
zhēn fǎ
指佛法。 -
着法
zhuó/zháo/zhāo/zhe fǎ
1.下棋的着数。 2.武术的动作。 -
矜法
jīn/qín/guān fǎ
尊敬和取法。 -
矫法
jiǎo/jiáo fǎ
改变法制。 -
矩法
jǔ fǎ
规矩;法式。 -
矾法
fán fǎ
宋代明矾生产运销的法规。 -
礼法
lǐ fǎ
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 -
祖法
zǔ fǎ
1.先辈立下的法则。 2.效法;师法。 -
禀法
bǐng fǎ
犹取法。 -
禁法
jīn/jìn fǎ
1.犹禁令,禁条。 2.犹禁术。 -
禅法
chán fǎ
佛教语。以小乘上座部为代表的坐禅八静之法。专注一心,调整出入息。 -
私法
sī fǎ
1.私家所定的法规。 2.指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
科法
kē fǎ
1.法令;宗教戒律。 2.指科举取士之法。 -
秘法
mì/bì fǎ
犹秘术。秘密的方法。 -
程法
chéng fǎ
程式;法则。 -
税法
shuì fǎ
关于征税的法规。 -
空法
kōng/kòng/kǒng fǎ
1.佛教语。谓显示一切皆空的教理。多见于般若经部。 2.佛教语。谓小乘涅盘。即灰身灭智的自了境界。 -
立法
lì fǎ
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机关 ㄧ~程序。 -
章法
zhāng fǎ
①指安排诗文全篇章节的方法。包括文章的体裁、结构、承接、转折、剪裁等。但无固定格式,在于作者融贯运用。②比喻办事的条理、方法:这次要好好表演,别紧张,以免又乱了章法。 -
竺法
zhú/dǔ fǎ
佛法。 -
笞法
chī fǎ
施行笞刑的法规。 -
笔法
bǐ fǎ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他的字,~圆润秀美ㄧ他以豪放的~,写出了大草原的风光。 -
符法
fú fǎ
犹符术。 -
简法
jiǎn fǎ
1.简要的法律条文。 2.简要的记叙方法。 -
算法
suàn fǎ
解题方案的准确和完整的描述。是一个有穷的动作步骤序列,只有一个初始态,每个动作只有一个后继动作,一步一步地直到序列结束。是解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动作全过程。 -
篆法
zhuàn fǎ
写篆书和进行篆刻之法。 -
篇法
piān fǎ
谓文章的作法。 -
绳法
shéng fǎ
继承效法。 -
絓法
guà/kuā fǎ
犯法。 -
繁法
fán/pó fǎ
繁苛的法规条例。 -
约法
yuē fǎ
1.谓约束以法。 2.简省法令。 3.宪法制定前,暂行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如辛亥革命后所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亦指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制定的政策或法律。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公布的约法八章。 -
纵法
zòng/zǒng fǎ
犹枉法。 -
纲法
gāng fǎ
明万历以后所实行的商人垄断食盐运销制。明神宗时,因官收场盐不够,商人久候领不到盐,以致积引甚多。为疏销积引,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实行纲法。将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新引。纲册许各商永远据为"窝本",每年按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无名的不得加入。自此以后,食盐收买运销之权均归商人,并得世袭。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后一度为票法所取代,但不久又变相恢复。 -
缘法
yuán fǎ
①因循规定的法度:缘法而治|缘法循理谓之轨。②缘分;机缘:也是缘法凑巧,至夜,却好有人来报,天子今晚到来|咱俩的缘法真好。 -
罔法
wǎng fǎ
不法;违法。 -
罪法
zuì fǎ
罪罚。 -
置法
zhì fǎ
立法;执法。 -
罹法
lí fǎ
触犯法律。 -
羣法
qún fǎ
谓社会法则。 -
老法
lǎo fǎ
1.解放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法西斯的鄙称。 2.方言。老办法﹐旧办法。 -
肆法
sì fǎ
谓绳之以法。 -
能法
néng/nài fǎ
善于执行法令。 -
脚法
jiǎo/jué fǎ
指踢球﹑踢毽子等的技巧。 -
腕法
wàn fǎ
写字用腕的方法。多用于毛笔字。 -
至法
zhì fǎ
1.谓使法制完善。 2.谓至高无上的法律。 3.谓最神妙的佛法或法术。 -
致法
zhì fǎ
以法治罪。 -
舞法
wǔ fǎ
谓歪曲法律条文以营私作弊。 -
良法
liáng fǎ
1.良好的法制﹑法规。 2.指好的措施﹑方法。 -
节法
jié fǎ
礼节法度。 -
苛法
kē/hē fǎ
烦琐的法律。 -
草法
cǎo fǎ
草书之法。 -
蠲法
juān fǎ
明法。使法令严明。 -
行法
xíng/háng fǎ
1.按法行事。 2.做法。 3.谓书法中行书的字法笔势。 4.指行政权。 -
裱法
biǎo fǎ
装裱书画的格式。 -
见法
jiàn/xiàn fǎ
犹伏法。 -
观法
guān/guàn fǎ
1.观察法度。 2.佛教语。指观心。参阅唐湛然《止观大意》。 -
规法
guī fǎ
规摹效法。 -
解法
jiě/jiè/xiè fǎ
1.解救的方法。 2.讲法。 -
训法
xùn fǎ
训释的法则。 -
议法
yì fǎ
斟酌法度﹔讨论法制。 -
讲法
jiǎng fǎ
①指措词。②指意见;见解;解释:这种~过于牵强ㄧ这句话可有好几种~。参看〖说法〗(shuō·fɑ)。 -
讹法
é fǎ
谓为妖术所惑。 -
论法
lùn/lún fǎ
1.讨论法律。 2.依法处置。 3.论说推理的法则。 -
设法
shè fǎ
1.立法。 2.施展法术。 3.筹划﹔想办法。 4.犹办法。 5.宋代酒肆有利用妓女坐堂作乐﹐招诱顾客者﹐称为"设法"。 -
诀法
jué fǎ
秘诀﹐方术要法。 -
证法
zhèng fǎ
谓修炼和参悟佛法。 -
诉法
sù fǎ
谓诉之于法律。 -
诊法
zhěn fǎ
候脉察病﹑治病的方法。 -
词法
cí fǎ
1.填词的法则。 2.指语法学中研究词的形态变化的部分。包括词的构造﹑变化和分类等内容。 -
诎法
qū fǎ
谓放宽刑法。 -
译法
yì fǎ
翻译的方法。 -
试法
shì fǎ
1.试探法律﹐触犯法律。参见"以身试法"。 2.考试律令知识。 -
诗法
shī fǎ
诗的创作方法和规律。 -
话法
huà fǎ
即语法。 -
语法
yǔ/yù fǎ
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指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句法指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 -
说法
shuō/shuì/yuè fǎ
1.宣讲宗教教义。 2.引申为讲解道理。 3.说书的方法。 4.措词。 5.意见﹔见解。 -
诵法
sòng fǎ
称颂并效法。 -
课法
kè fǎ
税法。 -
读法
dú/dòu fǎ
1.宣读法令。 2.指字应作何音读。 3.读解文字的方法﹔诵读文章的方法。 -
调法
tiáo/diào fǎ
花头﹔花招。 -
谥法
shì fǎ
1.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2.称号。 -
谬法
miù fǎ
违反原则。 -
谳法
yàn fǎ
指刑法条例。 -
象法
xiàng fǎ
1.指国家的法律教令。 2.犹象教。 3.指摄影术。 -
贡法
gòng fǎ
贡赋之法。 -
败法
bài fǎ
败坏法规﹑制度。 -
货法
huò fǎ
1.货币流通的法令。 2.谓谋利而违法。 -
贷法
dài fǎ
枉法宽免。
常用成语